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16 > 美哉,西貢那片海

[美攝香港]第516期 美哉,西貢那片海

文:陳一年    圖:王廣龍、陳一年     分享:

簡介:位於香港東部沿海的西貢區,包括西貢半島南部、清水灣半島、將軍澳新市鎮和東面海域中的70多個島嶼,土地總面積136平方公里,逶迤曲折的海岸線被萬頃碧波的包圍。   西貢區在地理上可分為兩大部分,北部是西貢墟和西貢鄉郊,南部是將軍澳及清水灣半島。其中95%人集中在將軍澳新市鎮,而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沒有開發,保持了天然的環境,是香港「最野」的郊野地區,風光秀麗而又充滿大自然氣息。因此,西貢被譽為「香港的後花園」,西貢海是「最迤邐的海」。   這一期,就帶大家一起去西貢―看海。

 「靠海吃海」的西貢 在傳統乃至當今的地區概念中,西貢各鄉的中心並不是現在人口最集中的將軍澳,而是在西貢墟,今稱為西貢市,整個西貢地區都因它而得名。 早在14世紀,西貢已經有漁民居住,「西貢」一名大約在明代初年出現。從明成祖永樂三年至宣宗宣德八年,大明帝國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之後,不少西亞、中東、東非的沿海國從海路到中國進行貿易或朝貢,當時西貢海灣就是西來朝貢的一條水道。久而久之,「西貢」就成了這個地方的名字。 西貢市至今保持了古樸的漁港風貌,避風塘內漁船穿梭,各地漁民經常到這裡來交易漁獲,形成一個海鮮集散地。碼頭沿街一帶,賣海鮮的店舖和攤檔櫛比鱗次;海鮮餐館林立,食客雲來,西貢已成為香港最著名的饕餮之地。 西貢對開的海面有不少景觀獨特的海島,尤其突出的是擁有一系列火山地質景觀的景點,如橋咀洲、吊鐘洲等,已被列入了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重點景區。到西貢來旅遊的人愈來愈多,成為很熱的休閒旅遊勝地。 西貢海是指西貢市對出的一片海域,在西貢半島、滘西洲島、牛尾海和糧船灣海的圍繞之中;也有人把其西南相鄰的白沙灣也包括進來。海域內島嶼星羅棋布,主要的島嶼有橋咀洲、吊鐘洲、鹽田仔、枕頭洲等。 由於西貢半島大部分地方未開發,而西貢市是水陸交通的中心,因此成為遊客往返西貢半島等郊野地方的重要中途站。 社區生態的變遷 過去,西貢墟是西貢地區的農民、漁民聚集買賣的地方。清朝時期,天主教會的的教士來到西貢墟附近傳教,又設立西式學校,均逐漸提升西貢墟在區內的地位。 其後西貢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特別是1960年代,政府為了解決水源在糧船洲圍海興建萬宜水庫,受影響的水陸居民遷居到西貢墟、對面海、白沙灣等地,使西貢墟至白沙灣沿岸一帶發展出許多居民點。 直至本世紀初建成了將軍澳新市鎮,西貢墟的「西貢區行政中心」地位被將軍澳取代,本來位於西貢墟的西貢區政府合署搬到位於將軍澳坑口的政府合署大樓。現時西貢鄉事委員會旗下的村落(原居民及非原居民村)、街道、漁民灣頭之類組織,則搬入了在西貢墟的舊政府大廈,成為香港各衛星市鎮中鮮有的現象。 因為經濟發展,遊人日增,西貢墟的原居民和水上人的經濟活路亦逐漸轉型,大家合力將西貢打造成一個生態旅遊和享受海鮮美食的勝地。 西貢碼頭附近,每逢假日必遊人如鯽。如果到碼頭逛逛,便可見港內停泊了不少香港碩果僅存的蜑家船。漁民多已上岸定居,不再以船為家,很多船隻已改作「遊船」,接送遊客劈波上島或玩海消遣。只要你約好船家,無論自我放逐到哪個海島,都能被接回西貢。 另一種變化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發生。因為漁農業漸漸式微,部分西貢鄉民選擇離鄉別井遠赴英國、美國、馬來西亞等地謀生。 反而在近二、三十年,不少城市人向往這個的世外桃源,因此沿着風景優美的海岸線便有許多豪宅別墅和樓群應運而生;加上道路發展、交通日益方便,一心想逃離繁囂的城市人紛紛遷入西貢,當中有不少外籍人士。喜歡小鎮風情的,就住西貢墟;貪圖坐擁無敵海景的,就做白沙灣屋主吧;對鄉村野趣自得其樂的,則身居村舍也滿足了。 橋咀洲加入了郊野公園和地質公園行列 西貢半島主要包括西沙路以東地區,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半島。這裡的大部分土地沒有被開發,分屬西貢西郊野公園和西貢東郊野公園。西貢半島風光優美,有「香港後花園」的美譽。香港儲水量最大的水庫萬宜亦座落於西貢半島。此外,西貢半島部分地區成為了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 在香港海域中,新界東部的水質是最好的,西貢海及周邊的海灣,到處是親海活動的勝地。 西貢海中最多遊客登臨的島嶼是橋咀洲(又名橋咀島)。它位於西貢市以東僅2000米的海面。島上只有3、4戶人家。沿岸有公眾碼頭和良好的泳灘,中部都是山地,最高峰海拔136米。 這個島被劃為「橋咀郊野公園」,是香港面積最小的郊野公園。這裡是浮潛和研究地質的勝地,島上出露許多遠古地質運動的遺跡,因此納入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景點。島西岸有一道沙洲,連接另一小島「橋頭」,這是橋咀洲的趣味點。連島沙洲在漲潮時被淹沒,退潮後就現出一條沙堤大道,可以漫步沙堤到「橋頭」去。在沙堤附近,展現着很多遠古地質時代留下的石頭,像一個個巨型「菠蘿包」。 滘西洲和鹽田梓的故事 西貢海東邊的滘西洲,香港的第6大島,面積6.69平方公里,昔日也有「巨洲」之名稱。 此島馳名之處,是因為北部設有香港唯一向公眾開放的高爾夫球場——「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高爾夫球場面積250公頃,共有3個標準18洞球場,以及一個擁有60條球道、分上下兩層的練習場。 滘西洲南部有個漁民村(滘西村)。1950年代有居民400多人,但現在常住居民已不到30人了。 滘西村雖然平時顯得冷清,但是每年總有幾天是很熱鬧的,那是在村內洪聖廟的神誕慶典時。此廟為西貢漁民供奉的海神廟,每年洪聖誕都會大事慶祝,同時請戲班到島上演出神功戲。神誕慶典期間,西貢各村的傳統花炮會都會到島上參加盛會,領取花炮以求來年順境(舊有「搶花炮」傳統,後來為免於引起紛爭而停辦)。神誕正日,漁民及花炮會乘船雲集滘西洲,區外的市民或遊客也在西貢碼頭乘搭街渡上島觀賞。 滘西村內有一塊紀念碑,是為了紀念一位學者的善舉,碑文道:「莫華德英博士(生於1919年,終於1983年)曾在本區滘西漁民村服務35年,致力於漁民福利及生活,貢獻良多,深受村民愛戴,謹誌留念。」 故事始於1952年,當時港英政府要在牛尾海設立操炮區,因此要將大部分滘西村居民逼遷往白沙灣,建立滘西新村。當時滘西洲正住着一位在進行田野調查的英國人——莫華德英教授。她為居民寫信給政府,力爭應有的權利。在教授的爭取下,操砲區轉移往火石洲,漁民得以繼續在原村安居。她還幫助漁民改良捕魚設備;又在村民得病急需醫療時,代召政府直昇機來接應。 滘西洲北部有一條建於海中的長堤,稱為「玉帶橋」,連接相鄰的小島鹽田梓。 鹽田梓原居民族群是陳姓客家人,過往以務農和曬鹽為生。在18世紀下半頁,西方傳教士將天主教帶到這個小島,村民普遍信奉了天主教,鹽田梓成為了「教友村」。鹽田梓的情形跟滘西村相似,到了20世紀下半頁,居民隨着社會生態轉變,一度人煙漸稀。 然而,鹽田梓村民始終忘不了這個家園,以及宗教引力的牽掛。每年5月,各散東西的村民會聚首於島上的聖若瑟小堂,慶祝一年一度的聖若瑟節。 近幾年,為了保留村落的文化和風貌,有些回歸的村民組成「鹽光保育中心」,開展鹽田和村屋的復修,希望讓公眾認識這條客家村落,並且推動宗教文化和簡樸生活體驗。 鹽田梓昔日的鹽田約有6畝面積,出產的鹽,當時足以供西貢一帶居民食用。現時鹽場每年已可產約10噸海鹽。2015年,鹽田梓的鹽田復修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傑出項目獎,使這個被人遺忘的小島重回公眾的視野。 2019年,文化保育團體「文化葫蘆」邀請香港藝術家與鹽田梓村民合作,把鹽田梓變成一所融合人與自然的「開放式博物館」。其標誌性活動是舉辦「鹽田梓藝術節」,宣揚「藝遊天地人.親近大自然」。藝術節於2019年11月30日開幕,除了在島上的多處空間展覽藝術作品外,還有表演、講座和導賞,吸引了很多市民上島參觀。 如今,這個小島已變成人氣興旺的旅遊觀光景點。

橋咀島被劃為「橋咀郊野公園」,一條連島沙洲是該島最獨特之處(王廣龍攝)

1.西貢海的滘西洲是香港第6大島,其北部是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王廣龍攝)╱2.在空中俯瞰西貢海全景,右下方是西貢市(王廣龍攝)

1.鹽田梓原居民過往以務農和曬鹽為生,現在又復活了荒廢的鹽田(陳一年攝)╱2.鹽田梓島民在百多年前信奉了天主教,成為「教友村」。這是藝術家在島上創作的第一代聖若瑟小堂模型(陳一年攝)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3-6 516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