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風景]第516期 千里授丹青 魚雁傳情誼 趙少昂與陳崎的師生對話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 分享: |
簡介: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趙少昂藝術館,是我景仰的一處藝術殿堂,在那裡不但可以欣賞中國畫嶺南派一代宗師趙少昂(1905年-1998年)的典範作品,而且這個常設館還會穿插舉辦與嶺南畫派相關的一些專題展,不少同趙氏有藝術之緣的大家墨寶,便會展列一堂,讓人從不同角度瀏覽嶺南藝術傳播和發展的豐盛史蹟,以及趙少昂與其他藝術家交往的動人故事。 目前趙少昂藝術館展覽的專題是:「千里覓藝——趙少昂與陳崎師生對話」。
一甲子前的遙距傳藝課程 這個別開生面的展覽,展現了馬來西亞華裔畫家陳崎(1929年-2012年)在1950至1960年代從學於趙少昂教授函授課程的
經歷。 在如今這個以互聯網溝通世界的時代,遙距教學已極為普及,但是在大半個世紀以前,趙少昂教授如何遙距傳授畫藝給海外學生? 香港文化博物館得到陳崎家人慷慨捐贈,將一批陳崎在1958年至1963年向趙少昂遙距學藝的繪畫作業,展現在我們眼前。 話說上世紀中葉,居住在馬來西亞砂撈越的華裔青年陳崎酷愛藝術,最初學習西畫,後來轉學中國畫,對嶺南畫風着迷,尤其仰慕嶺南派大師趙少昂的畫藝。但在那個時代,陳崎未有機會到香港求學。1958年,陳崎幸會赴馬來西亞辦畫展的香港畫家,經介紹,得以修讀趙少昂教授的函授課程。 通過這個展覽可以看到,趙老師先將親筆畫的示範畫稿,從香港郵寄到千里之外的馬來西亞,給學生臨摹;陳崎經過認真臨摹,完成自己的作業,並在畫面空白處用鉛筆寫上求教於老師的問題;老師收到作業後,又在畫面上批覆,給予細緻的指導,再寄回給學生。在一來一回的對答中,老師對學生的運筆、用墨及設色等逐一提點。 例如在《楓葉相思鳥》一畫中,陳崎寫道:「老師,這是甚麼鳥?每次的鳥名及植物花名都請為示知!」老師便一一寫上答案。
1.展覽共展出45件作品由嶺南派畫家趙少昂、陳崎所繪,是趙少昂大師少見的教學實錄╱2.陳崎師從趙氏期間作品《白鷺》,大師以紅筆批覆,為學生解惑╱3.《楓葉相思鳥》中,趙氏遙距指導陳崎作畫技藝
又如,展廳一隅的趙少昂繪《羅漢》一畫旁邊,並置有陳崎所臨摹的羅漢圖,畫稿上寫滿師生的對答內容。趙少昂註解道:「本來寫人像有鬍鬚較惡,但佛像須有善意,所以眼部應特別注意,稍長,眼睛不可太現,要稍朦。」 當時,老師學生雖然素未謀面,只靠魚雁往返傳授丹青,這樣綿延不絕的藝術對話持續數年之久,為馬來西亞培養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 如今看到一幅幅保存了超過半世紀的畫作,仍然平整如新,可見陳崎對這師生情誼珍而重之。透過字畫間的師生互動對答,便能體會當年的師生關係是多麼親密無間,令人感動。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趙少昂大師教學的珍貴實錄。 本專題展出的45幅畫作之中,有16幅由趙少昂所繪,29幅是陳崎學藝時的作業。趙少昂的畫作件件是珍品,寥寥數筆已精確捕捉鳥獸之神形,表現出的眼神、姿態乃至用筆設色等皆生趣盎然。館方特意從館藏中選出趙少昂的原作,與陳崎的畫作對比,是為了清晰鋪展陳崎習畫的過程,讓觀眾代入當時兩代畫家的藝術緣分。雖然二人僅以畫稿遙距交流,卻以師生互動的筆記留下難得的記錄。陳崎從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身上受益不淺,後來他秉承老師的志向,多年來積極在東南亞地區為推廣嶺南藝術與中國繪畫作出貢獻。 與楊善深的「瓷緣‧畫意」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時間與空間的巧妙連結。 記得2018年2月,趙少昂藝術館有一個名為「瓷緣‧畫意」的主題展覽,展出趙少昂與楊善深合作的國畫及繪瓷作品,呈現二人深厚的友誼及共同的藝術追求。 趙少昂與同為第二代嶺南畫派代表人物的楊善深(1913年-2004年)是摯友,趙少昂與楊善深的藝術之緣,不單是兩位大師的私人交情,也盛載了香港這地緣所傳承的嶺南風範。 趙楊二人先後移居香港,常雅集於趙的「嶺南藝苑」切磋藝術,更一同揮毫作畫。後來二人結識「粵東磁廠」東主曹榮樞。香港作為對外開放的商埠,在20世紀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香港彩瓷(港彩),技藝糅合中西文化,形成了獨特的香港特色。於是,趙少昂與楊善深又一起探索以嶺南畫派技法繪製瓷畫。 「瓷緣‧畫意」展覽共展示了40餘件1950年代趙楊二人合作的水墨畫,以及在1960至1980年代的繪瓷作品,見證了兩位大師之間的藝術交融,也藉此探討嶺南畫派與本地彩瓷藝術的結緣關係。
1.趙少昂與陳崎的老虎畫作共存一角,展現了國畫藝術跨地域的文化傳承,左起:陳氏《老虎》、趙氏《自有雄風藏草澤》(複製品)及《草澤雄風》╱2.趙少昂藝術館展廳一隅,仿設了趙氏位於九龍太子道的嶺南藝苑畫室「蟬嫣室」舊貌╱3.《松竹長青圖》由楊善深先繪出蒼松主題,趙少昂再補以朱竹並題識完成,是二人為胡宇基母親祝壽的合作畫╱4.趙、楊二人在1986年合作的《雙清圖》
1.趙少昂與其同門合攝於1931年。右起為黃少強、葉少秉、高奇峰、張坤儀、趙少昂、何漆園、周一峰╱2.趙少昂1984年作品《螳螂捕蟬》╱3.香港文化博物館內趙少昂藝術館一隅
嶺南畫派與趙少昂藝術館 嶺南畫派與趙少昂藝術館 嶺南畫派是廣東畫家在晚清時期創建的一個畫派,創始人為「二高一陳」,即高劍父(1879年—1951年)、高奇峰(1889年—1933年)和陳樹人(1884年—1948年),也稱「嶺南三傑」。嶺南畫派為中國近現代藝術革新運動中的先鋒,以創新為宗旨,吸取了西方藝術之長,並發揚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技藝,形成異軍突起的流派。在20世紀中國畫壇上,嶺南畫派和京津畫派、海上畫派三足鼎立,是「現代中國畫」的代表。 趙少昂(1905年-1998年)與黎雄才(1910年—2001年)、關山月(1912年—2000年)、楊善深(1913年—2004年)並稱為「第二代嶺南畫派四大名家」。 趙少昂是廣東番禺人。他師承高奇峰,亦受高劍父感染,致力將國畫藝術現代化,對於將中國畫藝推向國際有深遠影響。他擅長繪畫花鳥蟲魚、人物、走獸、山水風景,尤以花鳥畫揚名國際。1937年任廣州市立美術學校中國畫系主任,後移居香港。 1941年,由於香港被日軍侵佔,趙氏返回中國內地,取道桂林往重慶,受聘於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藝專學校。在四川期間,趙氏遍遊峨嵋山、長江三峽等名山大川,增益不少,開拓了新的繪畫領域。 趙少昂的繪畫藝術深得嶺南畫精髓,又吸收了西洋畫技法,作品題材以嶺南風物為主,尤其擅畫花鳥走獸。色澤豐富明麗,格調新穎,筆墨跳脫、情趣動人,畫風獨樹一幟。徐悲鴻曾稱讚道:「趙君花鳥為中國現代第一人」。 戰爭結束後,趙少昂回到香港,除了潛心創作外,還熱心於辦學授藝。他說,自己到過世界上的大博物館、藝術館,裡面東方藝術可見到日本、印度的,卻極少見到中國的藝術品,只看到大英博物館一幅晉代顧愷之(346年–407年)的《女史箴圖》。他決心盡力傳揚中國藝術,培養中國畫家。 1995年,趙少昂教授把珍藏的傑作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促成了趙少昂藝術館的設立,其後趙教授亦對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及廣州藝術博物院捐贈重要作品,以支持文博事業。
讀者評論:
本篇出處:2023-6 51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