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旅遊 > 528 > 你不知道的圓明園

[博物館巡禮]第528期 你不知道的圓明園

文:程惠敏    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分享:

簡介:作為皇家園林的圓明園,不單標示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博大精深,還寄託了清代帝皇對造園的寄望。香港文化故宮透過一系列遺存於世的文物和史料,重現這座「萬園之園」的昔日光輝。

圓明園示意圖

雍正的造園理念
明園在佈置上有前湖與後湖,還建有「微縮版」九州的概念,9座大小不同的島嶼,分佈在後湖四周,各島嶼之間又有河流環繞。

雍正還開鑿了大湖福海,用以模擬東海意境,還再現了神話傳說中東海的三座仙島──蓬萊、方丈和瀛州,取名為蓬島瑤台,正好跟他崇道,追求長生不老的願望互相呼應。

歐式花園舉世罕見
圓明園首座附屬園林,是乾隆給自己建造的養老花園。 長春園北部特別建有中國園林史上極為罕見的歐式花園──西洋樓,由歐洲傳教士和中國工匠共同建造,1747年始建首座歐式宮殿「諧奇趣」,1783年遠瀛觀也正式完工。

終極的造園理想
綺春園曾由乾隆帝賜予孝賢皇后的弟弟富察‧傅恒(《延禧攻略》也有此角色)。「綺春」寓意「綺麗的春天」,於嘉慶六年(1801年)重新修繕,嘉慶十年(1805年)綺春園三十景正式被確定。這裡一直是前朝后妃頤養天年的居所,1860年圓明園被焚毀時,常妃在此因驚嚇而死。

熨樣是甚麼?
是次展覽重點展品包括在港首次展出的熨樣,即皇家御用建築師為呈送皇宮御覽而特別製作的模型,類似仿製品(dummy),全球現存燙樣僅餘80多件。

造園:雍正皇帝一手興建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賜予皇四子胤禛(即後來雍正帝)圓明園,雍正開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理想園林。一直以來,大部分人以為圓明園只是單純的皇家園林,往往忽略了它真正的功能和意義。其實,雍正構建圓明園是以皇家的辦公、居住、祭祀、外交,亦有娛樂、遊玩、閱兵等功能,完全按照他的理想模式來建造。園林最南端是核心的宮廷區,用於舉辦儀典、日常辦公和養育皇子。其他景區則位於中軸線以東,並呈一字排開。圓明園在湖面上的佈置亦有分前湖與後湖,亦有象徵古代中國的「九州微縮版」,更獨特的創意在於,由於圓明園沒有真山,特意利用人工挖湖堆山來實現,為了模擬東海的意境,更下令開鑿一個500米左右的汪洋巨湖──福海。湖中央再現了三座仙島──蓬萊、方丈和瀛洲,取名「蓬萊洲」,福湖更成了水上活動中心,端午、中元等節日放煙火、放河燈活動都在這裡進行。

1 圓明園萬方安和殿熨樣 
清同治十二年至十三年(1873-1874年) 
故宮博物院 雍正帝篤信佛道,在圓明園內更建造了呈佛教符號「卍」形的水上建築,並將其題名為「萬方安和」,表達了佛教的內涵和天下太平的思想。這座大殿是雍正常用的寢宮,冬暖夏涼,四季皆宜,可經東、北陸路以橋進入,亦可選擇乘船經南面碼頭到達。 現存熨樣為同治年間重修的模型,比例為1:100,細看熨樣內部空間分為33間房間,數字「33」正好呼應佛教觀音菩薩33種化身。

2 建築裝飾構件 
清乾隆十二年至四十八年(1747-1783年) 
長春園西洋樓遺址出土
地處圓明園東北角的西洋樓約佔總面積1.5%,是中國首個仿建的歐式園林,內裡包括諧奇趣、黃花陣、遠瀛觀、大水法等景觀,無論從歷史圖片或各種歷史資料都一直以為西洋樓的建築材料多用大理石,此次展覽展出的裝飾構件卻打破誤解。原來大理石上原本還附有一層彩色琉璃構件,色調為翡翠綠、黃綠和寶藍,這對當時中國傳統建築裝飾手法絶對是新嘗試。

皇室:舉足輕重的理政場所
總聽說,「一部(避暑)山莊是半部清史」,我倒覺得圓明園的也是舉足輕重。雍正和道光就是在圓明園內駕崩,而嘉慶和咸豐則在圓明園出生。圓明園是紫禁城以外清代皇室居住和理政的場所,從雍正到咸豐帝5位皇帝在圓明園年均居住超過半年以上(平均195天),其中道光更創下年均居住260天的紀錄。發生在「萬園之園」中看似的「家常事」卻影響着清朝每一步的發展。

3 正帝牡丹台觀花行樂圖 
清雍正(1723-1735年) 故宮博物院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在圓明園牡丹台(鏤月開雲)發生了重要大事。此畫描繪了雍正在侍者簇擁下欣賞盛放的牡丹,旁邊束金黃色腰帶的少年是弘曆(即乾隆)。據記載,康雍乾祖孫三代首次齊聚就是在圓明園牡丹台,弘曆的聰明才智更讓初見男孫的康熙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更下旨將弘曆帶回宮中親自撫養。 有評論認為牡丹台會是雍正精心策劃的佈局,而這幅暗喻康雍乾三帝在牡丹台的初次相遇的行樂圖,更為雍正奪嫡之事闢謠。

4 喜溢秋庭圖 
賀世魁
清道光十三年至十四年(1833-1834年) 故宮博物院
此畫描繪的是菊花盛開、楓葉如火的秋日裡,道光帝攜后妃、子女在庭園中賞花玩樂的情景。畫中道光皇帝與皇貴妃鈕祜祿氏(咸豐帝生母)安坐廳中;皇四子奕詝(咸豐帝)與壽恩固倫公主在石階上嬉戲;牽手的母子則是靜妃博爾濟吉特氏(固倫公主生母)與皇六子奕訢(恭親王);另外還有一位妃子和宮女等。 此畫無論是景物還是人物,都按身份尊卑來規定。而畫上更有道光親題「喜溢秋庭」4字,表達家庭生活帶來的喜樂。1860年火燒圓明園時,此圖曾被帶出園外,幸獲清兵截回,最後恭親王奕訢(畫中紅衣小孩)特意前往昌平州叩拜這幅畫有先父御容的畫作,再將它送回存放帝后棺槨的壽皇殿(今景山公園內)供奉。

5 胤禛朗吟閣圖 
清康熙四十八年至六十一年(1709-1722年)
故宮博物院
此圖繪於康熙時期,胤禛(雍正)坐於懸「朗吟閣」匾的歇山敞軒內。從畫中胤禛束金黃色腰帶,穿繡五爪團龍紋袍服來看,可推斷當時仍為親王身份。朗吟閣為當時書齋,並有鹿、鶴、桐樹等,寓意「六合同春」。乾隆登基後,這裡被命名為「天然圖畫」。

6 乾隆帝妃及永琰像
(或)郎世寧等 
清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五年(1761-1769年)
故宮博物院
雍正帝第六兒子弘曕幼時長住於圓明園中,故有「圓明園阿哥」的稱號,而乾隆第十五子嘉慶帝永琰更是在圓明園「九州清晏」出生。 此畫原為長春園中的「貼落」。貼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裝潢方法,尺幅較大,四邊鑲綾邊,不加任何鏡框直接裱糊於牆壁或槅扇。畫中為楠木裝修室內環境,穿着典雅的一位妃嬪與小孩立於窗欞前。畫上的黃籤寫有「今上御容,嘉慶二十年十二月初一日敬識」,可推斷此為嘉慶帝的孩提時代,旁邊的妃嬪很大機會是他的母親魏佳氏(令貴妃,《延禧攻略》的魏瓔珞原型)。此圖的人物富有歐洲油畫色彩,推斷可能為宮廷畫師郎世寧所作。

節慶:清宮時令逸趣
除了處理政務,圓明園的文物亦記錄着清宮一年365日是如何過節的。新春正月,御園會有上元宴饗和煙火,寄託對來年的美好祝願;到了春回大地,則有賞花踏青,接續的節日活動還有在福海的端午競渡、七夕乞巧、中秋賞月、重陽登高,見證了一年不同時令的風俗與文化。

7《雍正帝十二月行樂圖》之七月乞巧
清雍正(1723-1735年) 
故宮博物院
這組圖按春、夏、秋、冬四季排列,此為七月乞巧,每年在西峰秀色,均有一系列七夕的活動。貼落中有中式園林,亦有西方亭台樓閣,畫中婦人圍在臨水的台榭上向盛水的碗「投針驗巧」,此為七夕民間風俗,提前一晚取白天和夜晚混合成的河水和井水倒在盆裡,在七夕曬一天的水面會生成薄膜,這時把縫針輕輕放在水面,觀察針在盆底的倒影。針影如或彎曲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如筆直一條即是「乞巧」失敗。

8 雲青色雙喜字花蝶紋織女衣 
清光緒(1875-1908年) 
故宮博物院
七夕佳節怎少得了賞戲?此款織女衣上繡雙喜、花蝶紋等寓意幸福美滿的吉祥圖案,兩肩繡嬰戲圖,胸前則有牛郎織女,裙擺則為飛昇的鳳凰,可說從頭到腳都滿載了七夕婦女的姻緣美滿的願望。此織女衣為清末昇平署節令承應戲衣。「節令承應」是年節時昇平署演出的相應劇目,並在圓明園上演。

9 乾隆帝元宵行樂園
(或)郎世寧、丁觀鵬等 清乾隆十五年至二十年(1750-1755年) 
故宮博物院
除了過春節以外,清代還會將皇帝的生日萬壽節和冬至日作為重大節日。自康熙始,皇帝在紫禁城過完元旦後,更會到三山五園駐蹕,每年的上元節更是最為隆重和熱鬧的節慶活動。 上元即元宵節,一般只過十五一天,但在圓明園活動會一直會由正月十三持續到十九,除了皇室成員,還會有朝中大臣甚至藩屬國的使節與皇帝共度佳節。以乾隆一朝為例,除了在安佑宮進行特定的大型祭祀活動,還會到正大光明殿舉行相當於今日的國宴,先宴請外國使節,後一天到朝中大臣。然後在同樂園和山高水長兩個地方上演大戲和燃放煙火。 此圖取自山高水長景區,乾隆安坐於樓高兩層的月台上,樓正前方紅色為高3層的煙火盒架,這種煙火盒燃燒時會落下不同圖案,光彩奪目。而煙火盒架前則看到舞動着如蓮花或龍等不同造型的花燈,好不熱鬧。

10 鐵火印 
清乾隆三年至咸豐十年(1738-1860年)
故宮博物院
鐵火印是內務府為出入禁宮辦公人製作的腰牌或其他憑證的烙印工具,有點像今日的條碼。使用時先加熱再在木板或皮革上燙印以作憑證。此兩件火印專為出入圓明園宴會之用,一塊刻有正大光明殿以作宴請藩屬及外交使節,另一塊山高水長則作為燃放煙火和賞燈,還會在蒙古氈帳舉行「蒙古宴」。

11 雲龍紋提爐 
清同治至光緒(1862-1908年)
故宮博物院 
此金提爐為皇家儀仗中重要的禮儀用品,爐內薰香更會散發飄渺的香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元宵節當天,乾隆到圓明園凡乘轎或步行時,侍從均手執一對提爐引路,象徵皇室的威嚴。

 

圓明園─清代皇室園居文化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8 日期:即日-12/8/2024 門票:HK$150

圓明園大事表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賜予皇四子胤禛(即後來雍正帝)圓明園

同年11月,胤禛邀請康熙帝到剛完工的園中進宴,康熙賜匾額「圓明」。「圓」寓意品德圓滿,立身行事合乎時宜;「明」寓意明辨是非,具備得道者的睿智。這意味深長的名字寄託了父親對兒子的期待,並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這塊康熙御題的匾額後來被懸掛在九洲清晏景區的圓明園殿上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2歲的皇孫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在圓明園牡丹台初見68歲的祖父康熙皇帝

乾隆九年(1744年),《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完成

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在長春園設計首座歐式宮殿諧奇趣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園明園另一附園綺春園由親王、公主賜園合併擴建而成。直至嘉慶年間,圓明三園依然有所增建

咸豐十年(186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洗劫放火焚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受破壞,歷經戰亂劫掠,現時僅存遺址

 
 
 
 

讀者評論:

姓名:

可輸入 150 個文字

本篇出處:

2024-6 528期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