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 西雙版納 走近孔雀之國的餐桌
文:黃元琪 圖:黃元琪、視覺中國 |









簡介:在傣族風情濃郁的西雙版納,傳統飲食非常豐富:香糯柔軟的糯米飯、酸辣香濃的傣菜、獨具匠心的燒烤,以及以花入饌與請蟲上桌等風味獨特的飲食文化層出不窮。在西雙版納的日子,我的視覺與味覺都應接不暇。熱帶的火辣氣氛與餐桌上喃咪(傣式醬菜)的香氣足以留住每個人的腳步。
糯米 傣人深愛的主食
糯米飯是西雙版納人心中的白月光。此地盛產糯米,獨特的熱帶雨林氣候與肥沃的土壤讓糯米白潤如玉、顆粒飽滿。曾有人戲謔:「這裡人溫柔的、軟綿綿的口音與軟糯黏糊的糯米飯簡直是如出一轍。」傣家人不食隔夜米。每日伊始,晨光熹微,咚咚咚的舂米聲是百家煙火的協奏曲。主婦們在竹樓底層用腳踏木碓舂米,每日僅舂米一次,夠全家當天食用即可。炊煙氤氳升騰,糯米飯在蒸桶中逐漸飽滿並開始散發香氣。傣人在外出勞動前,挖幾勺糯米飯握在手心,搭配一巴掌的酸魚,便是一頓簡便美味的早飯。
香竹飯的清香與焦香
糯米飯有各種各樣的形式與色彩。糯米配竹子,成就了一筒清香撲鼻的糯稻香竹飯。終年綠意盎然的西雙版納盛產竹子,當每年秋季香竹成長得挺拔高大時,吃香竹米飯的好時機到了。村民走進竹林收割竹節足夠長的香竹,將香竹從有節的地方斷開,每段都保留一個竹節作為筒底,竹段的內壁都有一層薄薄的香竹膜,這是香竹飯的美味密碼,因為竹子的香氣源自它。
淘好後的糯米依次被塞進竹筒裡,再加入適量的山泉水浸泡大半日,讓它隨着時間變得香糯柔軟。中火炙烤前用芭蕉葉封住香竹筒口,聽着噼哩啪啦的火苗爆炭聲,聞着愈發香濃的自然氣息,待竹皮燒焦,筒口冒出蒸汽10分鐘左右,火候便到了。最後一步是用木棒將竹筒捶軟,捶得愈軟愈好吃。
鋒利的餐刀劃過炙烤後脆乾的竹筒,柔軟焦黃的糯米迎着刀刃綻開在我們眼前。撲鼻而來的竹子的清香和炭火烘烤的焦香讓人食指大動。咀嚼米飯時,層次遞進,山野的香氣,糯米的軟糯,搭配煮米時的配菜,這道飯的味道和口感皆是是絕配。怪不得村民從不獨享這道食物,它可是節日待客時菜單上必有的主食。
花果香味滲入糯米
黃色糯米飯——毫楞,由密蒙花製成。傳說無意中發現這種花能吃的是一個年輕主婦。有戶人家的院子裡長有一棵高達兩丈的密蒙花樹,一夜大風,淡黃色的密蒙花隨風飄落進了米罐中。第二天,主婦把米放在木甑蒸熟。米飯熟了後,她去揭開蓋子時驚呆了,米香伴隨着濃郁的花香撲上來,平時的白糯米飯變成了黃糯米飯。家人吃了後,個個都說味道更香。這事情一傳十,十傳百,當地人便都用密蒙花泡米蒸製糯米飯。
酸酸甜甜的傣味鳳梨飯讓人有種正在戀愛的錯覺。它也是孩子們最愛的主食,常常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