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蓮華踏浪:哪吒信仰的時空漫遊
文:王一帆 圖:馬素梅、張虹、王一帆 |










簡介:動畫鉅製《哪吒2:魔童鬧海》票房屢創新高,掀起全城熱話,近期更是刷新中國影史最高票房紀錄。影片掀起的文化熱浪已然引起了川渝、閩南與港澳多地的文化共鳴,遠至蜀地的山林間,近至深水埗煙火繚繞的市井中,哪吒三太子的神像佇立於百年古廟的琉璃瓦下,見證着傳統信仰與城市文明的奇妙共生。
蓮花童子的流變
在中國神話中,哪吒是獨特的存在——既是腳踏風火輪的叛逆神童,又是鎮守廟堂的護法神將;既承載了佛教經典的莊嚴法相,亦浸潤着道教科儀的民間煙火。剝離影視特效的絢麗外殼,沿着歷史經緯與地域脈絡追索,會發現哪吒的人物形象,早已在中國大地紮根千年……
哪吒的故事源於商紂王之子?
論及小英雄哪吒的形象,很多人會覺得他與《西遊記》中的紅孩兒頗為相似。往上追溯,哪吒的身世似乎還借鑒了商紂王之子殷郊的神話故事。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武王伐紂平話》中,肉球降生、三頭八臂的伐紂戰神本是殷郊。但在明代成書的《封神演義》中,哪吒穿越回商朝,拿到了殷郊的「肉球降生」和「伐紂先鋒」的劇本。
哪吒本是「外國人」?
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經典中的人物「那吒俱伐羅」,根據《佛所行贊》記載其為北方毗沙門天王之子,曾「踏夜叉鬼,執戟(一有說法是執金剛杵)降魔」,是護法的少年神將。隨着唐代以來佛教東傳,這位佛教護法也踏上了東方土地,開始了他的文化融合之旅。 宋以後,百姓對唐朝名將李靖的崇拜昇華,構建為神,將其形象附會到毗沙門天王的形象之中,融合為「托塔天王」。哪吒的父親,自然變成了李靖。
驅除瘟疫為何要拜哪吒?
在《封神演義》的故事中,殷商陣營中張桂芳的呼名奪魂術、哼哈二將吸人魂魄的黃氣白光、呂嶽的瘟疫、余德的痘疹、馬忠的神煙等法術,對於蓮花化身的哪吒毫無作用。加之哪吒本身「起死回生」的經歷和傳統文化中蓮花的潔淨寓意。所以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常會拜祭哪吒以求護佑。
哪吒的裝備是「神仙眾籌」?
哪吒本屬佛教,隨着其形象東傳後本土化的過程,和宋元以來中國通俗文學的發展,哪吒的形象被改造成 「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在道教中同樣擁有一席之地。道教中的哪吒擁有諸多響亮的頭銜,如中壇元帥、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等。在哪吒使用的兵器中,也同樣體現出顯著的「佛道融合」 。
乾坤圈
此寶原是崑崙山之物,乃玉虛宮元始天尊賜予太乙真人的闡教法寶之一。後來太乙真人轉手將其贈予徒弟,成為了哪吒的伴身手鐲、護體寶物。
九龍神火罩
九龍神火罩是太乙真人的鎮洞之寶,在與石磯娘娘對戰時,太乙真人曾用此寶將其煉回原形。哪吒重生後此寶便被贈予哪吒,他曾多次使用神火罩與人對戰,如對戰張奎、吳龍、常昊以及袁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