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事] 回望飛一般啟德傳奇
文:唐宇鵬 圖:陳一年 |









簡介:作為香港最大型體育及娛樂地標,啟德體育園主場館自3月啟用後上演的矚目盛事接踵而來,然而其所處的發展區在過去一個世紀的獨特城區面貌和歷史點滴亦是「飛一般」精彩。走在啟德街頭,那些震耳欲聾的引擎、低飛掠過的航班,早已停泊在香港市民心中,成為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啟德與航空結緣
1911年辛亥革命後香港住屋需求殷切,何啟和區德為首的華商在毗鄰九龍城的九龍灣北岸填海約200畝,以進行「啟德濱」花園城市住宅項目。及後由何、區二人命名的「啟德營業有限公司」進行填海工程及興建洋房,卻因罷工等問題而擱置,公司亦隨之倒閉。
「啟德濱」雖以爛尾告終,其卻與航空結下緣份。20年代水上飛機流行,啟德這塊切合水、陸兩種飛機需求的空置填地因而受到青睞,一度用以開辦飛行學校。其時港府正物色土地建立空軍基地,故於1927年收購地面平整、設有水上飛機起落架的啟德,並接手餘下填海工程。3年後基建竣工,啟德機場正式啟用,成為了軍民兩用的機場。
聖山之石建跑道
然而這個機場命途多舛,1941年受到日軍攻擊及徵用;為擴建機場,日軍又拆除九龍寨城的石牆,以及炸毀位於寨城以南、「宋王臺」石碑所處的聖山,以其石塊鋪設新跑道。而近年政府發現的遺蹟、見證寨城與啟德興衰的「龍津石橋」碼頭,亦於上世紀20至40年代間先後因「啟德濱」填海工程及日軍擴建機場而埋於啟德地下,至2008年評估啟德發展計劃時才重見天日。
緊鄰啟德的九龍城
歷史早期的九龍城一直是官辦鹽場「官富場」,元朝撤銷其鹽場後改設「官富巡檢司」管治。到了清嘉慶年間,清廷為對抗海盜,便在九龍城設立炮台,使其成為海防據點。及後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港島被迫割讓,九龍的戰略位置愈發重要,因此1847年九龍城(時稱九龍寨)擴建為「九龍寨城」(坊間習慣稱之「九龍城寨」),並置衙署及兵房。
其後戰爭的失利迫使九龍半島及新界相繼租借予英國,惟中英所簽條約訂明九龍寨城不在租借範圍。及後1899年駐守寨城的清兵遭英軍驅趕,而法理上英、港政府皆無權進入寨城,因此當地一度是無政府狀態的「三不管」之地,這段史話近年更成為了票房破億港產片《九龍城寨之圍城》的題材。
南停機坪
啟德機場南面停機坪於1994年完成擴建,為波音747飛機額外提供11個停機位。擴建後機場每年可處理2,400萬人次的客運量,亦是啟德機場最後一次大型擴充工程。
13/31跑道
1958年落成時跑道長2,529米,為應付31家經營抵港航班的航空公司在長途飛行方面的需求,這條跑道於1975年被延長至3,39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