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跳島遊
分享:
|

遊走在不同的島嶼,會發現香港「石屎森林」以外的世界(iStock)
香港跳島遊島嶼分佈圖
1 東平洲P.34
面積:約1.1平方公里 漫遊需時:約7小時
難度:★★★★★
評語:東平洲風景優美,岩石景觀全港獨有,是週末健行或是攝影發燒友喜歡的景點。唯部分路段沒有樹蔭,甚至要澗水而行,體力不佳者應量力而為。
2橋咀洲P.38
面積:約1平方公里 漫遊需時:約5小時
難度:★★★★★
評語:橋咀洲的連島沙洲,形狀優美,航拍非常上鏡,附近是地質公園及一級水質的泳灘,只需由西貢坐15分鐘船就可到達,是眾多小島中交通比較便捷的。
3火石洲P.40
面積:約0.7平方公里
漫遊需時:約5小時
難度:★★★★★
評語:火石洲交通不便,唯景觀是眾多小島中最具野性美的。浮潛一般要花1日,徒步遊由於沒有水泥路,「爆林」(在滿佈植物的叢林中找路)而行,危險度甚高,島上亦多斜坡,體力不佳者應量力而為。
4塔門P.48
面積:約1.6平方公里 漫遊需時:約5小時
難度:★★★★★
評語:假日時的塔門人滿為患,尤幸島上設施充足,加上有海膽炒飯及海鮮的加持,吸引力大增。唯要小心牛隻出沒,野餐時食物應袋好。
5鹽田梓P.52
面積:約0.9平方公里
漫遊需時:約5小時
難度:★★★★★
評語:衝着島上散落四周的常設藝術品和美味的客家菜而來,準不會失望。鹽田梓就在橋咀洲旁邊,交通方便,道路易行,適合情侶或家庭遊。
6大澳、二澳P.44
面積:約147平方公里
漫遊需時:約5小時
難度:★★★★★
評語:這次大嶼山只集中介紹大澳及二澳,這兩個地方集合起來,就道盡了小島「漁米之鄉」的特色。在大澳可以閒逛及品嚐美味海鮮,坐船入二澳則可瞭解難得一見的稻米耕種。
7坪洲P.66
面積:約0.9平方公里 漫遊需時:約4小時
難度:★★★★★
評語:慵懶的坪洲適合閒日去逛,貪其遊人不多。無論是在舊茶室閒坐,或是徒步上手指山,都是都巿忙碌生活中的一股清泉。如果偶遇貓兒,請淡定。
8長洲P.58
面積:約2.4平方公里 漫遊需時:約4小時
難度:★★★★★
評語:長洲是香港人其中一個週末遊最愛景點,島上近年愈見精緻,特色餐廳及文青小店愈開愈多,建議於非假日前往,能獲得較佳的旅遊體驗。
9南丫島P.62
面積:約13.8平方公里
漫遊需時:約4小時
難度:★★★★★
評語:和長洲一樣,是深獲香港人喜歡的小島,一到假日就人滿為患,不過也有部分店舖假日才會營業,出發前宜計劃好行程。
島嶼之美
遊走於西貢的小島或是郊野的行山徑上,每每都為香港的島嶼之美而深深感動。試問世上還有甚麼地方,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維持如此美麗的自然景觀?當然在城巿發展與保育的角力中,所謂的平衡發展幾乎是不存在的,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將香港有多美告訴世界。
考古尋根之樂
考古發現,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香港已有人迹,人們更在南丫島大灣遺址發現了屬於商代的墓葬群。唐朝時期屯門有軍隊駐守,宋朝時期新界已有宗族定居,在明朝時期繪製的地圖,基本上已可找到香港各處小島名字。1976年香港公佈《古物古蹟條例》,目前香港具有考古價值地點共有207個。如果讀者細心查閱,那200多個小點,幾乎是遍佈港九新界以至各離島的。在查閱《新安縣誌》時,看到單是香港有記載的古村落,已有350條之多,這不期然令人在探島、行山時,又加入了尋根和考古的趣味。
酒香不怕巷子深
其實香港島嶼的美,已引起愈來愈多國際媒體的關注,受背包客歡迎的某旅遊指南,就將南丫島評為香港最美的6個地方之一。另外,CNN早前選出的「9個亞洲絕美秘境」在網絡掀起熱議,香港的橋咀洲也榜上有名,其清澈的水質和海底景觀,令外國遊客也留下深刻印象。
還有那位為香港山林留下許多美好文字的台灣作家劉克襄,在他那本《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中,捨棄大家熟悉的麥理浩徑與衛奕信徑,專往人跡罕至的山間村徑和古道走。無論是大嶼山的東澳古道,或是休閒的南丫島都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香港周遭都是海,地鐵四方奔竄,因為容易抵達,無腹地緩衝,反而失去了這種情境。有時不免也憂疑,香港是否缺乏一條逃離城市的海岸幹線,讓港民少了透氣的環境。海,反而是圍籬。幸乎,香港雖沒有這樣鮮明的鐵道,卻因了南丫島(或者其他更不知名的諸多離島),出現了更大的緩衝。」
感恩香港在熱鬧和繁華的背後,還保留着如此多的島嶼,可以讓我們登島避世,逃離城巿的煩囂,調節情緒,休息心靈,獲得重新出發的勇氣。
香港有260多個島嶼,其中不乏隱世小島(視覺中國)
香港島嶼傳奇
靈巧的魚尾、會說話的眼睛,安徒生筆下的小美人魚是世界文學經典形象。大海無涯,在海的這邊,也傳唱着一則人魚傳說;東方的人魚盧亭,同樣在命運之海浮沉掙扎。香港島嶼的多樣地貌激發了人類無窮的想象力,流傳着謎一樣的美麗傳說。
大嶼山人魚傳說
盧亭,一種傳說中半人半魚的生物,據說是東晉年間地方民變首領盧循的後代,亦有說是蜑家人的始祖。這種生物同香港有何關係?傳說香港大澳及珠海萬山群島一帶有神秘族群出沒,這就是「盧亨魚人」。史說南宋廣東茶鹽提舉徐安國查捕私鹽買賣引發起義,據傳盧亭一族後裔參與起義後遭圍剿,少數倖存者聚居大嶼山,成為蜑家人始祖。
到底盧亭長成甚麼樣?望着碧波滔滔,人們開始浮想聯翩。清朝筆記《廣東新語》說盧亭短髮焦黃,眼睛黃中帶黑,「不能言語,惟笑而已」。亦有說善水性,穿海帶為衣,島民誤以為身體綠色。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陳果的「妓女三部曲」之終結篇《三夫》等電影都有人魚情結。
據說於大嶼山南,午夜時仍有盧亭出現,被認為是白海豚。亦有報章報道漁民捕獲盧亭,惹來大批市民在碼頭等候,唯到埗後漁民已放走盧亭。蜑家傳說中,捕捉盧亭乃冒犯祖先,定會帶來厄運。
盧亭,傳說中半人半魚的生物
南丫島――最早的香港人足跡遺址之一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名言對南丫島竟然也適用,在考古學家眼裡,南丫島是個解答歷史迷題的寶庫。
整個南丫島,考古地點星羅棋佈,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年代的文物出土,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皆有,其中最著名的在深灣。根據考古地層的劃分定義,深灣的考古發掘至少已經到了地下第8層。從第5層起,就開始出現具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特徵的白陶、黑陶和磨製石器。而在第8層,又出現了兩個顯示人類活動的用火遺跡。此外,大灣遺址發掘出商代墓葬群,出土了玉牙璋及完整玉串等國寶級文物。所謂「香港沒有歷史」等現代才有的論斷,較之南丫島千載悠悠的人類歷史,已經顯得不值一駁。
長洲張保仔洞――尋寶勝地
全盛時擁領3、4萬海盜及600戰船,是赫赫有名的「南海戰神」,張保仔的成功始於兩個有趣因素:一是名字,「保」有保佑平安之意;二是外形,他是靚仔。
15歲那年,隨父出海捕魚,張保仔被紅旗幫海盜鄭一擄走。有傳鄭一喜歡男子,對英俊的張保仔都感興趣,後來,連鄭一嫂都喜歡張保仔,遂組成三角家庭。鄭一死後,一嫂成為海盜首領。張保仔和她結婚,掌管紅旗幫,並以島嶼為基地,劫掠官船或外國船,向商船收保護費。長洲的張保仔洞被傳是他的藏寶地。
在百姓心中,劫富濟貧的張保仔是俠盜。然而,他的人生後期卻少人提及。被清軍打敗後,他接受招安,改名張保,獲賞千總頂戴和私人艦隊,後因擒獲其他海盜而獲官。不管怎樣,懷着尋寶的好奇,到長洲探洞,別有趣味。必須提醒的是,張保仔洞極為狹窄,探洞不但要帶手電筒,更要提前減肥!正因為窄,有人提出,張保仔洞不是藏寶洞,只能作躲避追捕或放火藥之用。另外,南丫島、塔門、舂坎角、赤洲和小交椅洲都有張保仔洞,但南丫島在建發電廠時,島上的張保仔洞被炸毀,只有長洲的一處成為著名勝地。
張保仔帶領的紅旗幫曾是南中國海的「南海戰神」
最美麗的名字――春花落
衣又稱青衣島,古稱春花落、秤衣(唯春花落現時是指青衣東南部近南灣角的一個地方)。青衣得名自青衣魚,說法有二。一說昔日青衣東北方的海域盛產青衣魚;另一說法則是青衣的外形似青衣。明朝《粵大記》已有「春花落」的記載。直到現在,還有行山者用「春花一落不回頭」的詩句,來形容青衣山(因形狀原因,也叫「三支香」)路窄坡陡,具有相當的行走難度。不過,研究界也有人認為,某些島嶼的位置跟名稱可能錯配,春花落的位置似是在描述昂船洲。
郭棐所著的廣東專誌《粵大記》中就有「春花落」(即青衣島)的記載
香港跳島遊
地質奇觀此中尋
東平洲‧橋咀洲‧火石洲
陳芳芳/文
划獨木舟可以近距離欣賞以六角岩柱奇觀而聞名的破邊洲(黃松輝攝)
東平洲
石頭記
東平洲位於西貢對開的大鵬灣,面積約1.1平方公里,外形像一個新月,由於在遠處看,地形扁平,小島最高點是鶴岩頂,只有48米高,所以有「平洲」之稱。由於要與大嶼山附近的那個坪洲有所區分,位於香港最東面的這個小島,一般人都稱它為東平洲。它擁有郊野公園、海岸公園與世界地質公園等頭銜,漫遊這個小島的難度不高,其環島郊遊徑只有6公里長,需要約3.5小時,卻能飽覽「更樓石」、「難過水」、「龍落水」及「斬頸洲」這些奇特的地貌。
百媚千嬌的頁岩
往前走,到了位於小島北邊的洲尾角,更可見千變萬化的頁岩。所謂頁岩,是指具有薄頁狀的岩石。沿環島郊遊徑前行,就可見第一個景點「斬頸洲」。此處由於風化海蝕等緣故,與主島分離,地質學上稱為「海蝕峽谷」,從遠處看就像被人一刀砍開,故有斬頸洲這個命名。續行約900米,可見到此島另一重頭戲──「龍落水」。一片厚約60-80厘米,形如飛龍入水的白雲燧石粉砂岩斜插水面,其邊緣呈三角形,更增加了人們對於龍的脊背的想像。
續行1.5公里,就會見到「難過水」和「更樓石」,東平洲擁有香港最年輕的岩石,這裡的沉積岩是由層層平疊的粉砂岩構成,形態非常獨特,而狀似更樓的海蝕柱「更樓石」,就是因為岩石受地殼移動及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形成節理(裂隙),經風化及侵蝕,慢慢形成了兩座7米高的石柱,如果當日天氣許可,找個模特兒站立在石柱之上,你將可拍下不亞於風光大片的美照!
逆行避開人潮
有得必有失,連外國人都懂得按圖索驥的東平洲,不用想像也知它每逢週末遊人如鯽。好在這裡的地貌一直保存完好,而且島上商業味不重,只在碼頭位置有士多補給,其他地方仍甚有野趣。如果想避開人潮,可在碼頭落船時,選擇由右邊出發沿環島郊遊徑逆行,一般可與遊人錯開,攝影發燒友更能有多些時間發掘最佳拍攝角度。如果有小朋友同行,郊遊徑沿途設有解說牌,介紹島上的地質特色及海岸地貌,包括海蝕平台、海蝕崖、海蝕柱等,活像一個流動的教室。
遊客可沿大塘灣的沙灘前行,旁邊就是平洲環島郊遊徑,繼續前行就是水清沙幼的長沙灣,喜歡浮潛的人士可自攜裝備到此暢遊,附近就是島上著名的珊瑚群。東平洲貴為海岸公園,擁有健康、豐富和珍貴的沿岸生態系統,包括石珊瑚、珊瑚伴生魚類、海洋無脊椎動物及海藻,如果閣下喜歡海底攝影,將在這裡發現無窮樂趣。
1.層層疊疊的頁岩與斑爛的雲彩,構成和諧的絕色(羅培海攝)╱2.斬頸洲本是雙連的山嘴,因風化侵蝕而斷開,形成了天然的走廊(羅培海攝)╱3.層層的岩石如同一本千頁書,書寫着地質歷史的奧秘。雖說島上有香港最「年輕」的岩石,但已有6,000萬年歷史(羅培海攝)
百媚千嬌的頁岩
往前走,到了位於小島北邊的洲尾角,更可見千變萬化的頁岩。所謂頁岩,是指具有薄頁狀的岩石。沿環島郊遊徑前行,就可見第一個景點「斬頸洲」。此處由於風化海蝕等緣故,與主島分離,地質學上稱為「海蝕峽谷」,從遠處看就像被人一刀砍開,故有斬頸洲這個命名。續行約900米,可見到此島另一重頭戲──「龍落水」。一片厚約60-80厘米,形如飛龍入水的白雲燧石粉砂岩斜插水面,其邊緣呈三角形,更增加了人們對於龍的脊背的想像。
續行1.5公里,就會見到「難過水」和「更樓石」,東平洲擁有香港最年輕的岩石,這裡的沉積岩是由層層平疊的粉砂岩構成,形態非常獨特,而狀似更樓的海蝕柱「更樓石」,就是因為岩石受地殼移動及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形成節理(裂隙),經風化及侵蝕,慢慢形成了兩座7米高的石柱,如果當日天氣許可,找個模特兒站立在石柱之上,你將可拍下不亞於風光大片的美照!
漫遊東平洲
建議路線:東平洲碼頭→大塘灣→長沙灣→洲尾角→斬頸洲→龍落水→難過水→更樓石→亞媽灣→東平洲碼頭
交通:由馬料水渡輪碼頭(近港鐵東鐵線大學站)開出的去程船:星期六9am、3:30pm;星期日及公眾假期9am。由東平洲開出的回程船: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5:15pm,出發前請查詢船公司信息
備注:全程只有碼頭附近有士多補給,出發前宜帶備足夠飲用水及食物。拍照時,岩石之間較少植被,宜穿着淺色長袖衣物、防止曬傷。「難過水」每逢潮漲會被淹沒,出發前請留意潮汐漲退時間。
1.東平洲全島佈滿奇特的沉積岩,被海蝕作用雕成奇形怪狀,利用無人機拍攝,活像多塊重疊的披薩餅(陳一年攝)╱2.東平洲是香港最東北的島嶼,因遠看地形無起伏,像一個漂浮於海面的大平板而被稱作「平洲」(陳一年攝)
環島郊遊徑
珊瑚群
東平洲
洲尾角
斬頸洲
龍落水
洲背
難過水
更樓石
亞媽灣
大塘灣
長沙灣
橋咀洲
「摩西分紅海」
橋咀洲貴為香港地質公園及郊野公園,當中最著名的地標,就是有「摩西分紅海」別稱的連島沙洲。「摩西分紅海」是《聖經》故事,講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時候,伸出手杖把紅海水分成两半,中間出現一條道路。全長約500米的橋咀洲地質步道,連接了橋咀洲以及「橋頭」兩個地方,在潮水高度低於1.4米時,遊人可以經歷一次現實版的「摩西分紅海」,而且潮退時地質步道呈現的時間達數小時之久。
地質迷必到
如果大家想對橋咀洲的地理面貌有更深入認識,建議出發前先到西貢巴士總站附近的火山探知館參觀,館內講述了香港古火山在過去一億多年如何塑造香港特別地貌的故事,而且還有地質公園的岩石標本以供參考,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先拍下照片,在橋咀洲來個看圖找亮點。
在西貢前往橋咀洲十分方便,只需約15分鐘的船程,街渡的選擇分別有藍旗、紅旗和貓記船務,當中以藍旗的班次最頻密,人滿即開船,最久也只是等30分鐘,票價約30-50元不等。一般遊客會選擇在橋咀泳灘上落,體力較好的,可以先在廈門灣(形狀似半月,又名半月灣)下船,然後經過黑山頂,走至西邊的橋咀泳灘,全程約1公里,步行約需一個多小時。如果你在夏天到來,太陽依然毒辣,倒不如留在西邊的橋咀泳灘,在連島沙洲留影,泡泡海水來得舒暢。
尋找「菠蘿包」
橋咀泳灘附近的碼頭,是多數遊客下船的地點,島上現已開闢為政府管理的公眾泳灘,有洗手間、浴室、小食亭等設備。從碼頭步行至沙灘,已可觀察到多種火成岩,包括島上另一著名特產——「菠蘿包」,這種石頭地質學的名稱是「石英二長岩」,由於長年累月的風化作用,使岩石外層的礦物膨脹或收縮,致使表面形成龜裂狀的紋理,它的形狀又像極香港地道美食菠蘿包的酥皮外觀,因而得名。經過沙洲走至橋頭,上有觀景台,可眺望清水灣半島與牛尾海,還可認識海水侵蝕作用下形成的海岸地貌。
橋咀泳灘是政府評定的一級水質泳灘,水質清澈,附近亦有不少珊瑚群,適合浮潛,參觀完地質公園後,許多人會留在沙灘玩耍,更可等待日落時拍攝夕照沙洲。筆者相信,香港美麗的海岸公園是大家的公共財產,應該由各人小心呵護,但令人痛心的是,拍攝當日,橋咀碼頭驚見大量膠樽垃圾,當中還有廢棄的大型水泡,如果這些東西沒人處理,一陣風吹過,就會變成海洋垃圾,後果嚴重,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垃圾帶走!
漫遊橋咀洲
建議路線:火山探知館→西貢碼頭→廈門灣→橋咀泳灘→橋咀洲地質步道→橋頭→觀景台→青洲燈塔→橋咀泳灘
交通:西貢公眾碼頭有街渡往橋咀洲,每30分鐘一班,尾班船5:30pm開出,船程大約15分鐘,來回程收費約HK$30-50(視行程而定)。出發前請上weather.gov.hk查看潮汐漲退資料
備注:在橋咀洲碼頭以及廈門碼頭附近有小食亭補給,出發前宜帶備足夠飲用水及食物,如果游泳可帶少量沖身的水。橋咀洲有基本郊遊設施,步道以泥石路為主,適合一般家庭郊遊
1.航拍橋咀洲,潮漲時這裡會出現一條石路,但當潮退時這路便會消失,像「摩西分紅海」的神奇之路(陳一年攝)╱2.沿遠足徑走約1小時可達橋咀泳灘。這個半石半沙的海灘是潛水、划獨木舟、暢泳的絕佳地點(陳芳芳攝)╱3.橋咀洲特產──「菠蘿包」,石頭因長年風化而形成龜裂的紋理(李永傑攝)
橋咀洲
火山探知館
(西貢公眾碼頭方向)
橋咀泳灘
橋咀洲碼頭
橋咀洲地質步道(摩西分紅海)
石英二長岩(菠蘿包)
火山沉積岩
橋頭
觀景台
青洲燈塔
廈門灣
廈門灣泳灘
火石洲
潛樂無窮
火石洲位於西貢,是甕缸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亦是香港世界地質公園,此處交通不便,卻有着壯麗的地貌景觀,例如海蝕洞、海蝕拱及六角形岩柱等,非但地表豐富奇特,而且海底繽紛出新,這裡又是香港浮潛、進階潛水和自由潛水的勝地。
愚公移山的海蝕
就像附近的沙塘口山和橫洲,火石洲的地質也屬於早白堊世滘西洲火山岩群。小島的地貌,將海蝕作用的巨大影響力表露無遺,就像愚公移山般,海浪將岩石侵蝕成一個個造型奇特、大大小小的海蝕洞,大自然改造地貌的能力不容忽視。
火石洲一個最著名的拍攝位置,是位於小島南面的「關刀洞」(杬挽角洞),杬挽角洞形似關刀,故得名。這是典型的海蝕拱,高45米,有些遊人會乘獨木舟穿洞而過。北面洞口有大排、二排和三排等附屬島嶼,此處有石灘,是島上另一浮潛熱點。
與100種魚類擦身而過
火石洲最適宜浮潛的月份是每年的6-9月,香港部分潛水公司會定期安排船隻前往。據說此處已錄得超過100種魚類,比較少見的生物包括豹紋海葵、黑珊瑚、柳珊瑚、海蘋果等,在火石洲的東南面也可輕易觀賞到,幸運的話,還可一窺鋸片蝦及海兔等罕見的海底無脊椎生物。
小島東南端的蒲魚排是著名的浮潛點,深受潛水員喜愛,入水後約4-5米就可以見到大量海洋生物的蹤影,有部分潛水員表示,能見度佳時可以下潛至超過20米深,這在香港是極少見的。找個好天氣出發,帶上你的浮潛工具和航拍設備,火石洲將告訴你甚麼是「人間天堂」!
如果在其他月份想以徒步形式遊覽火石洲,可考慮參加坊間的地質導賞團,或是從西貢碼頭租船出發,通常是包艇,最好集齊15人,每人價錢大約是HK$150-200。徒步時,請注意安全,勿隨意攀爬及走近崖邊。從「海鰍環」走至「關刀洞」,約1.5公里,需時約60-90分鐘來回。若要到「關刀洞」,建議帶救生衣、浮潛鞋及長袖衫褲,海中石頭較多,佈滿蠔殼。
漫遊火石洲
建議路線:海鰍環→空難紀念碑→穩氹山→關刀洞(杬挽角洞)
交通:可參加浮潛團,地質導賞團或是租船前往。一般在西貢碼頭出發,船程約1個多小時
備注:全程沒有洗手間及任何補給點,出發前要做好準備。若當天浪大不建議前往,因大浪會把人捲到石邊,易割傷。
潛水歷險會:www.divinghk.com / 2572 2138
1.火石洲是浮潛勝地,遠處是著名的關刀洞(Calvin Hon攝)/2-4.火石洲錄得有100多種魚類,可近距離觀賞海洋生物,從上至下分別為小丑魚(克氏雙鋸魚)、小丑魚卵、花枝(Yeung Lok Man攝)
火石洲
海鰍環
空難紀念碑
穩氹山
(174米)
關刀洞(杬挽角洞)
蒲魚排
香港跳島遊
細味漁村風情
大澳‧二澳‧
塔門‧鹽田梓
吃喝玩樂以外,去離島再沒新趣?
一切回歸初心,會發現「水鄉威尼斯」大澳除了鹹魚、蝦膏以外,還可以體驗種植二澳米的「粒粒皆辛苦」;塔門青蔥草地上,獨有的三尊天后出巡的打醮儀式,一點也不輸給長洲;近年藝術家紛紛進駐鹽田梓客家村,當藝術遇上鹽,又會是怎樣的一回事?帶着探索精神,才發現小島處處是情,有說不完的故事。
日落時份,站在大澳墳場拍攝標誌性的棚屋與水道人家,更顯大澳水鄉處處柔情(Tai Ng攝)
大澳、二澳
魚米之鄉
據考古發掘顯示,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先民在大嶼山生活的痕跡。於1819年重修的嘉慶《新安縣誌》云:「大奚山,一名大嶼山,在縣南百餘里,為急水、佛堂門之障山,有三十六嶼,周圍二百餘里。有異鳥,見則大風生。山中有村落,多鹽田……」,其中大澳村的名字,在16世紀編製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中出現過。嘉慶《新安縣誌》及1898年出版的駱克報告書中則有二澳村的記載。百年古村,一條是漁村,一條是農村,合在一起就是恰到好處的魚米之鄉,雖然歷經歲月變遷,近年在旅遊業及復耕的帶動下,這兩條小村落依然魅力十足,吸引遊人頻頻駐足。
百年漁村
猶記得10多年前第一次到訪大澳,前一晚在山上的靈隱寺做義工,第二天早上在妹妹及友人的帶領下,到大澳的舊式茶樓吃到了令人念念不忘的西洋菜蒸鯪魚球,至此大澳多美食的印象深植腦海。近年大澳深受遊人喜愛,不用到週末,平日也是遊人如鯽。
到訪大澳,最大眾化的路線是從東涌地鐵站坐1小時巴士(11號巴士),在大嶼山大澳巴士總站下車,沿永安街走,就能到達此行第一個拍照位——大涌橋(又名橫水渡橋),連接永安街與吉慶街,是大澳居民主要連接兩岸的橋樑。昔日居民要過岸便要乘搭橫水渡木船,早期更以人手拿竹竿撑船,後期才改用麻繩綁於兩岸用繩拉船橋的。橋兩旁是大澳著名的棚屋,連綿不斷,令人目不暇給。
數之不盡的美食
大澳的美食數之不盡,筆者就偏愛以本地食材奉客的橫水渡小廚。眾所周知大澳的蝦醬名不虛傳,店家成名作蝦醬蒸豬頸肉、鹹鮮蝦乾荷葉籠仔飯,或者簡單如蝦醬炒飯,均用上了這款產自大澳的名物。餐廳就位於天后古廟的附近,大幅彩繪背後就是本舖,斜對面座位較多的是分店,在分店的屋子甚至可以看到棚屋的河景。附近著名的美食還包括大澳餅店的鬆軟炸沙翁,門口經常大排人龍。旁邊張財記蝦醬廠,大受好評的蝦豬餅則只在週末有售。如果實在吃得太飽,可以散步至1公里外的大澳文物酒店,酒店前身為大澳警署,座落於鄰近石仔埗街的僻靜山丘,可將寧靜的大澳漁村盡收眼底。走得累了,一樓的玻璃屋頂餐廳,還提供精緻的下午茶呢!
復耕後的二澳
雖然大澳附近的二澳也是百年古村,但隨着城市的變遷在早年已變得荒蕪起來。後來在現任二澳農作社社長Alan(黃永根)的努力之下,於2012年開始了復耕計劃,轉眼已是8載。二澳擁有全香港最大的有機稻米田,主要出產油粘米、美香粘與台灣秈十號米,年產量達2,000公斤。除了出產稻米,農田還種植了不同品種的農作物,例如粟米、蘿蔔、香蕉、番石榴和數之不盡的香草等。不過二澳農作社面臨的是交通不便和有待提升的知名度,所以農作社又於大澳吉慶街開設了門巿——二澳農舍,店內除了可以買到售完即止的二澳米、蔬果等,還有本地農作物的副產品。「本地人系列」就集合了香港本地食品製作的秘製醬料,從大澳馳名的蝦膏和鹹魚演變出來的特製醬料,或是風味獨特的素食醬料等,都教人食指大動。不過如果想支持本地農業或是體驗「落田」的滋味,參加他們的導賞團是最直接的方法。「風土導賞」行程約3小時,內容包括從大澳坐10分鐘船到二澳,參觀二澳農田種植情況,認識紅樹林等,最後在農場享用午膳後在二澳乘船回
大澳。
最後還可以到「茶果財」試他們的炭香茶粿,店舖外表樸實,但好吃的東西都是大隱隱於巿,試過他們那些用炭火製作的茶粿後,即時勾起童年味道的回憶。不過「茶果財」的開店時間一向很隨意,如果遇到他們有開門,當日閣下的運氣應該不錯。
1.遠離城市的光害,漫天星宿的大澳原來也是不錯的觀星地(余紹瑋攝)╱2.橫水渡橋又名大涌橋,是大澳居民連接兩岸的橋樑。昔日居民要過岸便要乘搭橫水渡木船。現在則成為遊客拍攝棚屋及河涌面貌的景點(Tai Ng攝)
1.位於珠江河口的大澳,海灣水道是自然的避風港,漁民的基地又怎少得了曬製各式各樣的海味(視覺中國)╱2.二澳擁有全香港最大的有機稻米田,主要出產油粘米、美香粘等。如想體驗落田的滋味,參加導賞團是最直接的方法(二澳農作社提供)╱3&4.二澳農作社在大澳開設門市,售賣售完即止的二澳米、蔬果,還有各式農業副產品等(陳芳芳攝)
漫遊大澳、二澳
建議路線:大澳巴士總站→大涌橋→橫水渡小廚→大澳餅店→張財記蝦醬廠→大澳文物酒店→二澳農舍(參加導賞團)→二澳→大澳→茶果財
交通:搭乘港鐵東涌線至東涌站,在B出口,步行至巴士總站轉搭「新大嶼山巴士11線」,最後一站是「大澳巴士總站」,即到達大澳漁村
備注:巴士路程遙遠,最好在總站上車才有座位,山路崎嶇,早餐別吃太飽。周末遊人較多,餐廳最好預先訂位。
二澳農作社導賞團:https://yio.com.hk/Activites/
大澳
(二澳舊村方向,種植有機米農田)
二澳碼頭
牙鷹角營地
巴士總站
大澳文物酒店
張財記蝦醬廠
大涌橋
大澳餅店
橫水渡小廚
茶果財
二澳農舍
虎山觀景台
將軍石
塔門
三尊天后齊出動
太平清醮是民間酬謝神恩、祈求陰安陽樂的儀式,依賴漁業和農業維生的社會對此尤為注重,現在香港不少鄉村及離島仍保留定期打醮的習俗。每次太平清醮,村內均會搭建大型戲棚公演「神功戲」,一般是上演粵劇,亦有鄉村跟隨習俗加演木偶戲,像每十年於塔門上演的聯鄉建醮,除了粵劇亦有木偶戲,酬神時更有客家人獨有的舞麒麟表演,七鄉聯辦的打醮更是全港獨有。
寧靜小島變萬人空巷
塔門的英文是Grass Island,島上綠草如茵,常見牛群,以往大家提起塔門,腦海中總會浮現露營、放風箏或是海膽炒飯等影像,這是塔門休閒娛樂的一面。但說起塔門,也不得不提那個十年一會的聯鄉建醮。這個平時人煙稀少的小島,在聯鄉建醮期間,會變得萬人空巷,前來參加祭祀、觀光的村民、遊客,將小島弄得水洩不通,熱鬧的神功戲,配合七彩繽紛的LED燈,在喧鬧的鑼鼓聲中,示範了太平清醮如何在這裡風光延續了200多年。
於2019年舉辦完的打醮儀式共有6日,於農曆三月十九日至廿四日(新曆4月23至28日)舉行。由於是真正的「十年難得一見」,許多遊人、新聞媒體均到場參觀、採訪。相傳在清代嘉慶初年(1798年)春夏之間,來自吉澳、高流灣、三門仔、深灣、三磨石灣等地村民,前往大澳出席杜氏喜宴,卻突逢風雨大作,眼見漁村勢變澤國,席間有人向天后娘娘跪拜禱告,倘若能保人船平安,他日定當建醮酬神。神奇的是,天空轉晴,眾人成功脫險,各鄉村民商量好在塔門建醮,翌年(1799年)建醮會,並定下十年一屆的醮期。
3尊天后像齊巡遊
去年的聯鄉建醮是和天后誕一起舉行的,打醮儀式均按傳統進行,比起別的地方只有一尊天后像,塔門的這個太平清醮共有3尊,一尊是來自塔門天后古廟的天后娘娘、另一尊是特意在打醮首日從吉澳請來的天后娘娘,最後一尊則是在文革時期被棄置海中、再被撿回,來自深圳鹽田的天后娘娘。就像長洲的太平清醮,重頭戲是飄色巡遊,塔門的太平清醮,其高潮是醮期第四天的天后環島巡遊。
當日早上約11時,在鑼鼓聲中,鄉紳父老們請出3尊天后像送上神輿,護送至碼頭,並抬上專奉神明的座駕船,從塔門天后古廟碼頭出發,做海上船隊巡遊,同行的還有數十艘船,包括快艇、遊艇、漁船、渡輪和風帆等。
船隊以逆時針方向繞島航行一周,座駕船旁邊還有兩艘「護駕」的小艇,載有醒獅和麒麟的隊伍。
船隻會於塔門北灣對開的赤洲口海域進行祭祀儀式,由師傅帶領座駕船上的正副攬榜、10名緣首及長老,完成後再於該海面逆時針繞行一周,續行至塔門碼頭才算禮成。整個儀式歷時約兩個多小時,於下午1時多完成。
除了天后巡遊,太平清醮舉行的6天裡,還有祭祀功德、粵劇、木偶戲及齋筵等活動,亦有舞麒麟、醒獅表演助慶。醮期第1至第4天均要齋戒,島上餐廳會售賣齋菜,外來人士不得攜肉入塔門,否則不能上島。會場會於第5、6日才開齋。
塔門平日遊
不過大家都知道塔門的太平清醮十年一會,平時想感受小島的客家風情,還可以在週末做個老實的遊客,跟着大隊走,無論是拜訪有400多年歷史的天后古廟,還是在島上居民的鹹魚香、蝦膏香之間穿梭。這個小島所散發出來的悠閒氣息,還是挺吸引我們這些久居都巿的凡人的。在碼頭下船後,會先經過塔門海傍街,可先在新有記吃超彈墨魚丸及豐富海鮮餐,肚滿腸肥後,可散步至天后古廟消消食,長長的石階是飯後最好的消脂工具。相傳天后廟神案下有秘道直通出海。天后廟旁是關帝廟及水月宮,三神加持下,自然能出海平安、風調雨順。從天后廟步行至塔門大草地,途中會經過下圍、上圍等村落。如果有帶備露營工具,塔門的確是休憩的好地方,大家可以不顧身份在大草地玩翻滾,不過要小心避開牛屎!
離開草地,至塔門漁民新村,還會經過呂字疊石,大石高約6米,石如其名,看起來就像一個呂字,疊石遠觀外形酷似佛塔,是島上的拍照熱點。其實,塔門的古名就是佛塔門,在明朝萬曆年間編的《粵大記》沿海圖中,便已有該島的記載。散步懷古過後,你可以回到村裡,除了欣賞客家人的曬海味活動,還可以來杯馳名的無冰凍奶茶,精神為之一振!
1.十年一會的塔門打醮日,整個塔門掛滿旌旗(余晴峰攝)╱2.塔門海傍街放滿花牌,祈求太平清醮順水順風(余晴峰攝)╱3.除了一般的粵劇表演,塔門打醮還請來木偶戲班演出(余晴峰攝)
打醮
亮點
客家舞麒麟
香港很多地方都會舉辦太平清醮,但儀式上有舞麒麟,卻是一件「很客家人」的事。香港的客家舞麒麟已有200多年歷史,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於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對比起舞麒麟的「發祥地」惠州等地,香港的客家舞麒麟傳統保留得更完整。客家舞麒麟不只是一種表演,更被視為包含辟邪、淨化和祈福等功能,常見於農曆新年、婚嫁或是太平清醮等喜慶場合。舞麒麟的基本動作是「遊花園」,包括睡醒、洗臉、抹身、覓食和飯後用舌頭清潔四肢等動作。舞麒麟頭的那位,據說需要有功夫底子。學者更認為客家舞麒麟與客家武術、神功、傳統醫術有密切關係。
1.塔門的山徑鋪設完善,適合行山初哥(余紹瑋攝)╱2.近日塔門露營大熱,更有人趕走草地上的牛隻,其實牠們才是「原居民」,請愛惜牠們(余晴峰攝)
漫遊塔門
建議路線:塔門碼頭→海傍街→新有記→天后廟→塔門大草地→塔門洞→呂字疊石→漁民新村→榕樹村→塔門碼頭
交通:乘搭94號或96R巴士前往黃石碼頭(96R只限週末)。渡輪每天都是一至兩小時一班,回程的尾班船每天6pm或6:05pm從塔門開出。港鐵大學站附近的馬料水也有渡輪前往塔門,不過班次較疏。請上td.gov.hk查閱完整船期
備注:塔門海傍街有多間餐廳,島上有3間公廁,遊客設施還算好的。但小島位於香港東北方,吹北風或東風時,風勢稍強,要做足保暖準備,如果露營或野餐小心物件被吹走,食物要放好,慎防被野豬、牛隻偷走
塔門
塔門大草地
天后廟
新有記
海傍街
榕樹村
漁民新村
塔門洞
呂字疊石
鹽田梓
當藝術遇上鹽田
鹽田梓是位於西貢對開的一個小島,鄰近滘西灣及橋咀洲。在300年前,來自深圳觀瀾的客家人陳孟德夫婦等人,為了避難,先在沙頭角落腳,其後再遷至西貢鹽田梓,一直以曬鹽、務農和捕魚為生。有別於其他客家村落,鹽田梓全島居民在1875年接受領洗,被教宗封聖的聖福若瑟神父更曾在島上住了兩年,建於1890年的聖若瑟小堂是香港二級古蹟。多年來,祭祖、彌撒兩不誤,被視為全港獨有。曾經荒廢的小島,在神父封聖、教堂重修、藝術節等喜訊的助攻下,亦漸漸變得熱鬧起來。
西貢的世外桃源
在西貢坐街渡到鹽田梓,約15分鐘船程,當天天氣宜人,涼風輕送,在碼頭迎接我們的,除了塌樹造的藝術品「流波˙行雲」(第1屆藝術節作品),還有數隻友善的狗狗,碼頭盡處是鹽田梓訪客中心,鹽光保育中心的辦公室亦設於此,裡面有售賣鹽田梓生產的鹽及文創產品,值得細心一看。
上島時已快到午飯時間,饑腸轆轆,旁邊是上過電視的「小島大廚」,不過由於是假日,沒有訂位,餐廳只招待兩枱客人,所以只能失望而退。不過所謂好戲在後頭,沿小斜坡而上,會見到一棵漂亮的百年樟樹,旁邊是白色牆身的鄉公所,往上走,就是以茶粿和豆腐花聞名的鄉誼茶座,續前行,盡頭處是「土窰雞」,供應的都是一些常見的客家家常菜,例如客家釀豆腐、菜脯煎蛋等,雖然材料簡單卻吃到久違的農家味,如果想食馳名的土窰雞就要來電預訂。餐廳雖然陳設簡單,但正對無敵靚景,遠處就是紅樹林、修復好的鹽田和鹽田梓藝術節另一件常設展品——「鹽光之所」,看着漂亮的裝置藝術,感覺特別下飯。
藝術家落戶鹽田梓
於2019年12月舉辦的藝術節,17件展品均與鹽田梓的文化、歷史特色有着緊密連繫,除了藝術品展示,藝術節期間亦舉辦了不同宗教、生態及客家文化的活動。例如文化生態導賞團、鹽田製作工作坊、客家山歌表演等,讓訪客認識客家文化之餘,亦能探索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就以鹽田旁邊的這件「鹽光之所」為例,藝術家何文聰利用小島產鹽的歷史,將其幻化成一個研究以鹽為創作媒介的實驗室,內裡展出鹽結晶的形態和記錄。
走在鹽田梓,你還會在村內各處發現大大小小的彩繪玻璃作品,恍如尋寶。這些是藝術家姜立如的創作,作品系列名為《鹽田梓.鄉情》,是口述歷史的另一種呈現。藝術家從村民口中得知昔日在鹽田梓生活的難忘事件:嫁娶習俗、出嫁到村外、哭嫁和大擺宴席的場面;有關天主教的生活,如新生兒洗禮和聖體出遊,還有昔日客家婦女日出而作的工作情景。7件作品,已將昔日鹽田梓客家天主教徒的生活面貌,說出了個大概。
客家人與天主教
天主教在廣東客家地區的傳教工作始於道光年間,鹽田梓當時屬於清朝廣東新安縣。根據資料顯示,1864年和神父(Fr. S. Volonteri)與柯神父(Fr. G. Origo)兩位傳教士千辛萬苦來到鹽田梓傳教。1866年的聖誕節,陳氏家族約30人領洗,並捐出土地予教會興建小聖堂和學校。1875年全島居民接受領洗,成了名副其實的教友村。1890年,聖若瑟小堂落成,取代了昔日的小教堂。每年的5月首個主日,聖若瑟小堂都會舉行主保瞻禮,這個傳統至今依然堅持着。資料上說,鹽田梓於1872年教徒人數為43人,1892年為110人。直至1959年仍有193位教徒,是香港天主教區的模範村。
彌撒祭祖兩不誤
為何崇祖敬神的客家人會接納天主教?本刊在「麥徑同行」的專題中亦有探討過,研究香港天主教歷史的學者田英傑神父(S. Ticozzi)認為客家人的鄉村比較樂於接受福音,是因為客家人是「客居他鄉」的人,習慣與外國人接觸,而且容易被本地人看不起,他們能從教會得到額外的保護。
同是天主教信仰,在鹽田梓卻開出截然不同的花。村長陳忠賢表示,除了祭祖,島上不會慶祝天后誕或是其他傳統中國宗教節日。有別其他有天主教信徒的島嶼,例如塔門,鹽田梓島上沒有祠堂、廟宇、土地神位。
每年5月的主保瞻禮及11月的祭祖活動,村民不管遠近,會回到鹽田梓一聚。有些人不禁會問,為何天主教徒還會拜祭祖先?
對此,鹽田梓的第八代村民陳志明神父解答說:「天主教」是宗教,而「祭祖」則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中國人拜祖先是慎終追遠,從而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天主教十誡的第四誡就是孝順父母,所以道理是一樣的。只是在懷念先人時,西方人會用蠟燭,而中國人則使用香燭。
無論如何,天主教在鹽田梓這條客家村,的確留下了獨特的宗教文化印記,在全村受洗百多年後的今日,每年依然孜孜不倦地舉行主保瞻禮,就像奇蹟一樣難能可貴。
1.有別於其他客家村落,鹽田梓全島居民接受領洗,多年來,祭祖、彌撒兩不誤,為全港獨有(陳芳芳攝)╱2.鹽田梓於300年前就有居民以造鹽為生,直到90年代式微,近年村民又重新努力,希望建設一個新鹽田梓。鹽光保育中心考察其他傳統鹽場,並致力推廣鹽田梓村的文化及生態保育(陳一年攝)
1.建於1890年的聖若瑟小堂是香港二級古蹟(鹽田梓村務委員會及鹽光保育中心提供)╱2.鹽田梓藝術節的常設展品──鹽光之所,以鹽結晶為造型(陳一年攝)╱3.每年5月的主保瞻禮及11月的祭祖活動,村民不管遠近,還是會回到鹽田梓,彌撒祭祖兩不誤(鹽田梓村務委員會及鹽光保育中心提供)
漫遊鹽田梓
建議路線:碼頭→作品「流波˙行雲」→鹽田梓訪客中心→百年樟樹→土窰雞→作品「鹽光之所」→鹽田→紅樹林→雙子亭→小圓亭→聖福若瑟神父故居→文物陳列室→聖約瑟小堂→碼頭
交通:在西貢碼頭洪記海鮮酒家側有來往鹽田梓的街渡售票處,主要提供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服務,每人來回收費HK$60,已包括參觀文物室、鹽田保育的費用,詳情可參閱鹽光保育中心官網https://yimtintsai.com
備注:島上有基本遊客設施,如公共洗手間等,道路是水泥路。另有3間餐廳,只在週末營業,部分需訂位。如果是夏天上島,宜帶備足夠飲用水及零食。
鹽田梓
建議路線
聖若瑟小堂
文物陳列室
聖福若瑟神父
故居
活泉井
作品
流波•行雲」
百年樟樹
土窰雞
作品「鹽光之所」
鹽田
小圓亭
雙子亭
紅樹林
香港跳島遊
文青舊島新玩
長洲‧南丫島‧坪洲
在香港200多個島嶼當中,長洲、南丫島或是坪洲幾乎無人不知。近年在文青風潮的帶領下,這些小島上又增添了不少特色小店以及美味CAFÉ等,雖不至爭奇鬥艷,卻自帶一股清新氣息,讓人總想在假日時到島上轉轉,暫時遠離城巿的煩囂。
在航拍的視角下,狀如啞鈴的長洲一覽無遺(黃松輝攝)
長洲覓食天堂
余晴峰/圖
陳芳芳、李榆佳/文
長洲屬於連島沙洲,南北兩面原本各有小島,因為沿岸漂移作用,泥沙隨海浪不斷流向南北小島中間,才將兩座小島連起來形成長洲。這個小小的漁島,目前還保留了淳樸的漁村特色,島上泊有大大小小的漁船,有些漁民至今還會出海捕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舉行的長洲太平清醮,是島上有名的傳統活動。
將好運帶回家
據說,太平清醮搶包山起源於海陸豐、福建及潮州的習俗,最初由長洲居民自發參與,先後爬上3座堆滿平安包的包山上「搶包」。搶包山活動於1978年因意外而停辦,後來在居民的爭取和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於2005年恢復。長洲的搶包山活動,已成為島上的代表,一種不可取替的文化符號。在北帝廟前的廣場上,每年均會派發的平安包,如果想支持一下當地餅舖,可以到附近的老字號餅店,買個平安包,取個好意頭,保個平安。更甚者,近年島上流行的平安包文創風,將大大小小的包子,變成文青袋、零錢包或是掛飾,都旨在買個意頭,希望可以將好運帶回家。當中以海傍街81號的小島品味推出的包山文青袋特別搶眼。
踏單車逛小店
不是太平清醮的日子,長洲沒有那麼多遊客,更顯悠閒慵懶,你可以在海傍街上租單車遊長洲,也可以散步至東灣泳灘,或是滑浪風帆好手李麗珊練習場的觀音灣吹吹海風,如果有興致,甚至可以在這裡租借風帆或獨木舟等設備。
長洲中部,也就是當年連島沙洲的部分,民居、小店聚集,是島民的生活中心,也是遊人掃街必到之處。不過,這次到訪打算避開人潮,往長洲西南面到訪五行石再去中部市區。而在這之前,可以先去位於大興堤路熟食市場陳通記吃個醒晨早餐。這間冬菇亭茶檔是不少長洲街坊的飯堂,尤以招牌鮮魷和沙嗲肥牛通粉出名。當日到訪吃的是沙嗲牛肉麵,一上桌,陣陣香濃的沙嗲味迎面而來,惹人胃口大開。嚐一口,麵條軟硬適中,牛肉嫩滑,兩者與濃郁、滿佈花生粒的沙嗲湯底渾然一體,鹹香惹味得很。
長洲街市獨特一景
文青之旅第一個拍攝熱點便是長洲市政大廈。此處的街市面向碼頭,旋轉樓梯有偌大的方形窗台,取景碧海漁船,別具特色。再往上走是頂樓平台,景觀開揚,可以飽覽碼頭西灣一帶景色。地面用作球場的平台,塗成紅黃綠顏色,拍出來的相片繽紛多彩,竟有些彩虹邨的味道。
訪五行石輕鬆行山
從街市出來後,可以轉入內街或沿北社海傍路,經長洲西堤道來到西灣,此處的贊端路有一間叫Heima Heima的小cafe,小店由夫婦Clara和Brian所開,裝潢以北歐風為主,舒適清新。Cafe附近有一斜坡,有指示路牌去張保仔洞或五行石。沿鯆魚灣往五行石的路是條捷徑,並無人工鋪好的路,需自行爬上家樂徑才能繼續向五行石前進。五行石由5塊大石組成,儼如石陣,近看不如遠觀來得有氣勢。穿過巨石間的小徑往前,便是白鰽灣,此處沙灘人煙稀少,只見一家大小和一大叔站在岩石上垂釣,頗為幽靜。
隱世木桶豆腐花
步出白鰽灣,可向上走經過長洲墳場,然後在思維靜院附近下山。行有餘力,可繼續沿山頂道過南氹灣,繼續漫步至長洲小長城。因打算傍晚才去小長城,當日便選擇先下山。這時可以再度前往長洲熟食市場對面的康蘭餅店,此店開業35年,每天下午2點45分後就會有新鮮蛋撻、椰撻及葡撻出爐,香味誘人,是長洲街坊和遊客都愛光顧的店。至於其他人氣食店,則集中在長洲碼頭附近和新興街一帶,糯米糍「長洲平記」、冰滴咖啡店「啡寮」、乳酪店「長洲角酪」等皆可在這附近找到。休息夠了便可往東灣長洲青年中心附近粉籃球場拍照,也可選擇在碼頭或登上小長城看日落。
1.來長洲東灣沙灘,總會想到滑浪風帆好手李麗珊(視覺中國)╱2.夜幕降臨,遊人漸漸散去,東灣附近一帶有不少酒吧,可以三五知己小酌一杯
漫遊長洲
建議路線:碼頭→陳通記→鯆魚灣→五行石→白鰽灣→思維靜院→康蘭餅店→籃球場(長洲青年中心旁)→小長城
交通:中環5號碼頭乘渡輪,普通船約60分鐘船程;高速船約40分鐘船程,出發前可以先查好船期
備注:長洲少有汽車,居民多以單車代步,島上具完善旅遊設施,餐廳食肆稍多,出外遊玩,宜帶足夠食水及做足防曬措施
長洲
建議路線
冰廠豆腐花
島人源文創工坊
島中坊研 海灘店
火車頭米線
小島品味
長洲平記
啡寮
碼頭
陳通記
康蘭餅店
島中坊研 樹下店
思維靜院
長洲小長城
Heima Heima
五行石
東灣
觀音灣
西灣
鯆魚灣
白鰽灣
長洲美食小店
陳通記
沙嗲湯底濃郁惹味,牛肉也很入味。
沙嗲鮮牛肉麵 $32
康蘭餅店
香甜滑嫩,每天下午兩點九左右出爐。
葡撻$8
冰廠豆腐花
每天新鮮製造,口感柔滑,入口即化。
木桶豆腐花 $8
火車頭米線
蜆肉滑嫩不過熟,豬骨湯底每天熬製,非常鮮甜。
蜆肉豬頸肉紫菜
湯米線 $49
1.五行石由5塊大石組成,儼如石陣,近看不如在遠觀來得有氣勢(余晴峰攝)╱2.乳酪飲品店「長洲角酪」內有長洲地鐵站的背景,吸引不少人拍照留念╱3.想不到平平無奇的長洲街市也有獨特的拍照地點
南丫島奇石之旅
南丫島古稱「舶寮洲」,比起人口眾多的大嶼山或是長洲,這個曾經寂寂無聞的小島,於戰後因為難民的湧入而發展起來。小島後來又在1990年興建南丫發電廠時,因大量外籍工程師的加入,令人口翻了又翻,現時島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外籍人士。除了榕樹灣大街上的海鮮和酒吧等,但其實南丫島的另一邊索罟灣相較少人,菱角山上不但怪石嶙峋,更能飽覽全島風光。
風光無限菱角山
這次從索罟灣碼頭出發,經天后宮旁小路上山進入家樂徑往菱角山出發,再經模達灣村(舊村)返回索罟灣碼頭,行程約3個半小時。菱角山高約200米,是南丫島第二高的山,上山初段兩旁有林木遮蔭,頗為舒適。途中更不時看到色彩斑斕的蝴蝶飛舞,非常賞心悅目。不過上山後從山地塘、菱角山和東澳等地的分岔路牌開始,就再無樹蔭,只有看起來延綿不盡的石梯。幸好山路兩旁盡是無敵海景,能遠眺南丫島發電廠、石排灣和瀕危物種綠海龜登岸產卵的深灣,加上山上奇石甚多,有的像小狗,有的像卡通人物,只要你發揮想像力,石頭便恍如有了生命力,生動活潑起來,這漫長的石梯之路也很快便完成了。
1.菱角山上風光無限,能遠眺南丫島發電廠、香港仔石排灣等景色╱2.站在狀若小狗的紡錘石上
野外尋花探洞
從菱角山下來,看到一大片白色野薑花盛放。每年的5月至11月是野薑花花期,此花喜歡潮濕的環境,常在田野溪地附近生長。因為花卉有如蝴蝶,所以又稱蝴蝶薑。欣賞完野薑花便繼續沿模達灣舊村折返索罟灣,飢腸轆轆的我們選擇了碼頭附近的蘆鬚記。酒吧提供炸薯條等小食和啤酒,也有正餐如意式肉丸意粉和咖哩牛腩飯,份量十足,味道也不錯。邊吃邊看海,再加上播放的懷舊英文金曲,十分愜意。祭好五臟廟,稍作休息,可以選擇返回中環,也可選擇前往榕樹灣,路程大約1個多小時。我們當日選擇繼續往榕樹灣,途中經過神風洞。此洞相傳是二戰時期,日軍用以匿藏快艇的地方,意圖突擊敵軍,以求同歸於盡,不過該計劃因二戰結束而沒有實行。
遠望桔仔灣那邊的家樂徑多是下坡路,相比從榕樹灣出發,感覺更為輕鬆。經過洪勝爺灣沙灘後,可以一訪南丫島名店建興亞婆豆腐花。該店至今已有半世紀之久,雖然年逾80歲,亞婆仍然精神矍鑠不言休,中氣十足地跟記者分享當年開店因由和做豆腐花的經過,因為顧客的喜愛,她自豪地笑道:「我現在仍然很喜歡做豆腐花。」
1.從菱角山下來,在盧鬚記邊醫肚邊吹海風,愜意十足╱2.至今仍沒連鎖店和少有交通工具的南丫島,島民過着寧靜的生活,或許這就是人們喜歡這裡的最佳理由╱3.建於清朝的索罟灣天后廟
漫遊南丫島
建議路線:索罟灣碼頭→菱角山→模達村(舊村)→索罟灣→洪聖爺灣沙灘→榕樹灣大街
交通:中環4號碼頭乘渡輪,前往索罟灣,船程約30分鐘。回程可從榕樹灣搭乘渡輪前往中環或香港仔,出發前可以先查好船期
備注:南丫島和長洲一樣,少有汽車,居民多以單車代步,島上具完善旅遊設施,榕樹灣大街的餐廳比較多元化,索罟灣碼頭附近的餐廳則以海鮮酒家為主。菱角山中段到山頂並無樹蔭,宜帶備足夠食水並做好防曬措施。
南丫島
建議路線
榕樹灣碼頭
Lamma Grill
榕樹灣天后廟
洪聖爺灣沙灘
南丫發電廠
蘆鬚城泳灘
神風洞
索罟灣碼頭
索罟灣天后廟
菱角山
模達村
Shelly Cake Express
南丫島風物
豆腐花豆味濃郁,口感綿密,加上薑味糖漿點綴,味道獨特。
建興亞婆豆腐花 $13
人氣蛋糕店Shelly Cake Express的豆腐芝士蛋糕,帶有玫瑰花香,清甜不膩。
豆腐芝士蛋糕 $60
美式漢堡店Lamma Grill自家製手工啤酒。
Yardley Brothers Lamma
IPA(6% - HK) $65
勒氏皇帶魚
索罟灣天后廟中的勒氏皇帶魚,此魚俗名為銀龍,極為少見,傳說遇上此魚能帶來好運。
西式石獅
中國傳統石獅為直式正方形的,面對廟外,西式石獅卻是橫臥側臉的,榕樹灣天后廟這對石獅,融合西式雕刻,橫放在廟門,獅面相對非常有趣。
坪洲轉島遇上貓
余晴峰/攝
陳芳芳/文
位於香港島西北面的坪洲,算是這次介紹的居民島中最小的一個,面積只有0.99平方公里,正因為面積細小,而且純居民島,幾乎不見甚麼遊客,多年來才得以保存了小島悠閒的一面。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坪洲開始出現了「香港貓島」之稱,更開始有遊客或是貓奴慕名前往,一探究竟。
被療癒的感覺
無可否認,「動物仔」的確有着天生的魔力,在彼此的偶遇和相處過程,能予人如沐春風,甚至有被療癒的感覺,難怪近年日本流行起到不同動物島嶼旅遊的熱潮。走在坪洲街頭,在海堤的樹蔭下,路邊的招牌邊,或是居民的屋簷下,都不難發現這些「另類居民」的身影。不過當一個本是寧靜的居民島,忽然湧進大量為拍攝貓咪而來的遊客,當中所帶來的環境和衛生問題,能否靠大家的智慧和自律去解決呢?不妨先放輕腳步,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遊山玩水之上,然後在閒暇、走得累時,才分個心去觀察這些毛孩子。
坪洲都可以行山
不要以為坪洲面積只有少於1平方公里就少看它,如果你想認真是出下汗,運動一下,在烈下繞島一周是可以「很要命的」。
坪洲的地形其實和長洲有點相似,居民大都集中在島嶼的中間部分,它的南面和北面,其實還有很多未發展的土地,等待遊人去發掘。在碼頭落船後,可以先往島上的老字號勝興茶室,嘆番杯靚茶和來件中式點心,吃飽後沿志仁街走至坪洲遊樂場,沿途都有指示,教導遊人如何往全島的最高點手指山。沿坪洲家樂徑前行,就會到達95米高的坪洲手指山,上面設有一座涼亭和標高塔,可遠眺大嶼山、愉景灣等景致。
遊人可在另一邊下山,沿海邊農田,走至勝利灰窰廠遺址。相傳唐代,香港的離島已有人利用蠔殼、蜆殼和珊瑚來燒煉石灰。10世紀初坪洲灰工業已是全港最大,共有11間廠房,現存荒廢的遺址令人難以聯想起這段輝煌歷史。不過,令人慶幸的是,島上還有出版《島民》季刊的文青小店陸日小店,以蝦多士聞名的祺森冰室亦深得一眾文青的歡心。走至黃昏,當夜幕開始低垂,正是貓咪們出沒的時候,大家不妨在海堤假裝吹吹海風,然後來個偶遇,輕輕的來,輕輕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的偶遇自是最恰到好處。
1.坪洲從前曾是工業重鎮,島上曾有如火柴、灰窰等多種工業,如今卻成了玩貓天堂(視覺中國)╱2&3.走在坪洲街頭、路邊以至屋簷下,都不難發現貓咪的身影
漫遊坪洲
建議路線:碼頭→勝興茶室→手指山→大窩村→勝利灰窰廠遺址→陸日小店→祺森冰室→海堤→碼頭
交通:中環6號碼頭乘渡輪,快船25分鐘、普通船45分鐘
備注:坪洲沒有任何私人汽車,居民以單車作代步。島上具完善旅遊設施,餐廳食肆稍多,走上手指山時有一路段沒有樹蔭,宜帶足夠食水及做足防曬措施
坪洲
建議路線
直升機坪
仙姊廟
商業電台信號站
金花廟
勝興茶室
祺森冰室
手指山休憩處
陸日小店
海堤
勝利灰窑廠遺址
離島跳不完……
在地政總署的紀錄裡,除香港島及大嶼山外,面積500平方米或以上的島嶼竟有261個之多!前文介紹的幾個小島都是較為人熟悉的,我們此文又為大家補遺了幾個,當然篇幅有限,還是有漏網之魚的。香港是一個如此美麗的地方,只要大家肯靜下心來,懷着旅行的心情,每天就能發現更多美麗又好玩的地方!
橫洲
橫洲位於西貢,就在火石洲斜對面,它是香港的地質公園,亦是甕缸群島面積最小的成員,最高只有海拔80米,最窄的地方僅500米。由於土地貧瘠,島上植被稀少,但美麗的海蝕地貌卻動人心弦,北端有個海蝕奇穴,每逢颱風襲港後數天,浪濤在洞穴裡湍洑,十分壯觀。橫洲只能自行租船遊覽,近年亦多了用獨木舟遊覽,可在網上自行查閱。
Calvin Hon 攝
赤洲
赤洲鄰近塔門,是船灣郊野公園(擴建部份)的一部分,赤洲最為人所熟悉的,是島上一望無際的紅色泥土,島上獨特的褐紅色礫岩和粉砂岩為它增上艷色。這種獨特的地貌,在中國又稱為「丹霞地貌」,廣東省的丹霞山、福建境內的武夷山均屬此範疇。赤洲是香港丹霞地貌的第一代表,這種紅壤綠樹的世界,又有「海上丹霞」的美譽。赤洲沒有公共交通到達,遊人只能自行租船或參加地質導賞團前往該地。
Calvin Hon 攝
吊鐘洲
吊鐘洲同樣位於西貢,屬於香港地質公園範圍。小島長期受到海浪拍打和東風侵蝕,形成了獨特的海蝕地形,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海蝕洞——吊鐘洞,是香港「東海四大海蝕洞」之一。不過遊人去吊鐘洲,多是衝着它的「金魚擺尾」而來,特別是如果閣下有航拍機,更能體會它那動態的美感。徒步遊吊鐘洲,由於山勢崎嶇,體力不佳者慎思。另一種玩法是參加旅行團或是乘獨木舟前往,從海上觀賞這座小島的海蝕地貌。
Calvin Hon 攝
破邊洲
這個形狀有點像巨形管風琴的島嶼就在西貢萬宜水庫東壩附近,原本是是花山其中一向海伸延的岬角,因長期受到海浪沖擊侵蝕,最後與花山分離,形成海蝕柱,這些一條條六角形的岩石柱(流紋岩),長約200多米,闊約100米,高約63米,外表儼如一道被巨斧劈開的石壁,被喻為香港十大野外奇觀之一「破邊神峽」。遊覽破邊洲,可坐交通工具至西貢市中心,再搭乘計程車到東壩起點再步行。此處風浪頗大,甚少人乘船接近。
黃松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