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活動資訊 > 廣西 別樣山水 柳州‧桂林‧梧州

活動資訊

廣西 別樣山水 柳州‧桂林‧梧州

分享:
 

柳州回味無窮

一座有味道的城市,不僅是「又酸又臭」的螺螄粉之城,更是充滿人情味的地方。令人愛恨交加的正宗「柳州螺螄粉」,必須在當地生產;地處湘、桂、黔三省(區)交界的三江,因榕江、潯江、融江三江交匯得名,侗民月月過節,奇特隆重的風俗叫人難忘。只有親自來過,才曉得最美風景不在山清水秀,而在千年侗寨歌堂下的悠悠歌聲。

 

程陽無風雨 永濟八寨民
提起侗寨,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貴州肇興侗寨;提起柳州,則不少人聯想到螺螄粉。你可曾想過廣西柳州也有隱世千年侗寨?從三江縣的河西車站換乘公交,車程約1小時就到達「世界橋樓之鄉」的程陽八寨。集橋、塔、亭於一身的風雨橋常見於黔、桂、湘三地交界的侗族聚居地,與鼓樓同為侗族建築文化的象徵,讓人來往停息、躲避風雨,也是重要的迎賓場所(攔路對酒對歌)。除卻實用性外,風雨橋也被侗人認為是和前世今生溝通的「生命之橋」。建在河流出侗寨的「水口」的侗族風雨橋,既方便交通,也能守住福氣,亦有「福橋」之名。


橫臥平岩馬鞍寨林溪河上的程陽永濟橋,是出入寨門的必經之橋,始建於1912年,歷時12載,全長77.76米、寬3.75米、高11.52米的石墩木構樓閣式建築以榫卯嫁接,2台3墩4孔,連接5座橋亭、19間橋廊,被譽為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也是世界四大歷史名橋之一。侗族風雨橋最初與南方廊橋結構相似,後來形成多層重簷橋亭為主、雕樑畫棟的特點,為山水添色。程陽永濟橋就擁有五重簷、六角攢尖頂樓閣的中央橋亭,東、西四角攢尖頂樓閣的台亭,東、西五重簷歇山頂墩亭,堪稱集侗族風雨橋建築藝術之大成者。


Gaeml與山河同在
侗族自稱「Gaeml」,本意是生活在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蓋之處的人們。他們被認為從古百越發展而來,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被稱為「黔首」。秦始皇統一七國,在楚國舊地「黔」設立了黔中郡(今湘西、黔東一帶)。唐宋之際,「黔」演變為「峒」或「」,「黔首」也演變成「溪峒之民」或「峒民」。明清以來,多用「侗僚」、「峒人」,至近代則以「侗家」、「侗族」稱之。從名稱的歷史流變不難看出,侗民生活與山川大地有着密切關係。
 

何謂「程陽八寨」?
由馬鞍、平寨、岩寨、平坦、懂寨、大寨、平鋪和吉昌8個侗族村寨組成,相傳程、陽二姓最早在此居住而演變為地名,其中較大的馬鞍、平寨、岩寨還被列入侗族村寨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一方侗鄉八寨情
八寨侗民集體選在春節舉辦婚禮,蜿蜒綿長的送親隊伍走過風雨橋,爆竹聲聲入耳來,其風俗更是令人嘖嘖稱奇:大年三十偷新娘、初一新年挑水、初二去夫家辦酒、初三送新娘回門,真是奇特而隆重的民俗!


侗族建寨有條規矩,那就是先有鼓樓後有房,從上空俯瞰總能看到圍繞中央「羅漢樓」的民居四散分佈。侗族歌謠這樣的歌詞:「鼓樓建在龍窩上」,可見亦有「點穴」之意。塔式鼓樓可以是八角、六角或方形,內部有四根大柱直通而上,牌坊層層四角縱橫交錯,柱間長櫈圍着中心火塘,樓頂有大鼓,每逢大事鳴鼓為號。以杉木為材的木塔,據聞參照了「杉樹王」建造,同時體現了侗族大樹崇拜的觀念。樓內空空,除了火塘、板櫈、木鼓之外再無家具,是平日供人自由進出和活動的公共空間:織布、唱侗歌、打糍粑、鬥蘆笙……總之,侗民的團結和集體精神似乎都在鼓樓得到體現。

 

冬日圍爐 火塘家宴
火塘在侗族的傳統建築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義,侗族火塘主要在鼓樓與民居。不僅在鼓樓大排筵席辦長桌百家宴,亦有入屋「行歌坐夜火爐塘」的習俗,這是他們議事、取暖、交流的重要傳統。火塘家宴將客人請到家中就餐,是侗鄉人冬日宴請賓客的最高規格禮儀之一。


火塘大多搭建在杆欄民居2樓的堂屋中央,在地面挖出1米方土坑,四周堆砌磚石,形成四方形或尖錐形板匣,匣內填土夯實,然後放置火棚格架,可以架鍋放甑。火塘既可用作烹飪,又能照明、取暖,可以說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走進農家,侗族主人熱情款待,擺上臘肉、荷花魚、時令蔬菜、柴火即煮油茶等侗族美味佳餚。一席火塘宴,有菜有酒有歌,圍坐火塘邊,眾人奏響蘆笙、侗族琵琶,在味、聽覺雙重盛宴中感受人間煙火氣。山水養人,人們以聲聲歌舞與熱情感謝大自然。

程陽月月過節
一月 春節‧侗婚俗
二月 春社‧河歌節
三月 侗族‧大歌節
四月 三月三‧坡會節
五月 開耕‧敬牛節
六月 侗糯‧端午節
七月 祈福‧新米節
八月 侗情‧月地瓦
九月 月也‧蘆笙節
十月 豐收‧南瓜節
十一月 團圓‧多耶節
十二月 侗年‧吃冬節

想去程陽八寨

正月初三,村中婦女為女子梳後髻、戴銀花簪,新娘準備回娘家(廣西旅遊發展集團提供)

月也高堂盛宴 對酒當歌
柳州三江是廣西唯一的侗族自治縣,被稱為侗族香格里拉。在三江縣城中心的月也侗寨,可沉浸式體驗侗族文化衣食住行。侗語「月也」,即集體遊鄉作客,是侗鄉傳統社交習俗。這裡有最具代表性的侗族活動,鬥牛、坐客及《坐妹》。


無鼓樓不成寨,接待客人最高禮遇的侗族百家宴常在鼓樓坪前舉行。在侗族地區,有着「吃百家飯、連百家心、納百家福、成百樣事」的說法,月也鼓樓旁的盛宴堂是交杯過盞、牽手搭肩的侗族宴會廳。


想入座享受百家味道,首先要在門口和侗寨裡的主家人對歌,之後就可以一邊品嚐油茶、糍粑、酸蘿蔔、酸肉,一邊瞭解簸箕畫、侗族刺繡的歷史文化。不久,「天降吉祥」,一支蘆笙踩堂開場舞拉開長桌宴的帷幕,能歌善舞的侗家人化身為侗寨廚娘,邁步送酒菜。百家共食歌舞之際,更以特有的敬酒方式「高山流水」助興,竹筒層層疊疊,瓊漿玉液送入賓客口中,歌不完酒不停。

 

鳥巢《坐妹》侗聽愛情故事
位於大門旁的侗鄉鳥巢,是月也侗寨最亮眼的標誌。主體建築使用杉木榫卯結構組成,宛如木製版奧運鳥巢。屋簷沿館身圓周而設,外呈5層,侗酒、牛王角、吉祥鳥等元素彰顯獨特的民族風情。鳥巢白天宛如侗族姑娘脖子掛着的銀項圈;晚上亮燈如七彩樓台與滿天星星和應。館內3層除餐飲娛樂,第二層為中國首部侗族風情大型實景演出舞台,第三層還能漫步世界最長的農民畫畫廊。


夜幕降臨,耳邊傳來婉轉悠揚的歌聲,鳥巢帷幕拉開,講述自由浪漫的三江愛情故事:侗族男子來到心儀姑娘家展示「十八般武藝」,雙方感情升溫、互訴衷情。誓要將「行歌坐妹」的侗式戀愛氣氛推到最高點!《坐妹》將侗族地區豐富多彩的傳統木構建築、服飾、耶歌、笙舞、婚俗文化濃縮在75分鐘,呈現侗民美好、淳樸、浪漫生活的一面:
一更走姑娘,侗族小夥攀山涉水划着竹排、提着油燈到村寨門口求愛。
二更鬧姑娘,男子在姑娘家門吹蘆笙、彈琵琶、唱侗歌;姑娘繡花、織布、打油茶。
三更坐妹,青年男女認識以後,會持續交流,悄悄離群互訴愛意。
四更破曉之喜,新娘戴着高貴的銀飾、身穿華麗嫁衣,在日出時告別家人,嫁給心儀的侗族男人。

 

年輕的國家級非遺 柳州螺螄粉
「跨越1,000公里只為一碗螺螄粉」、「外國人第一次嘗試螺螄粉」諸如此類的影片、文章在網上早已經見怪不怪。早在2萬多年前,居住在白蓮洞的柳州先民就有捕食螺螄的習慣,但加上乾米粉、酸筍、花生、腐竹與青菜,


搭配成一碗螺螄粉的吃法不過短短數十載。螺螄粉普遍被認為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一說法是生螺批發的最大集散地的谷埠街菜市場附近聚集許多人形成夜市,街邊小販乾脆將螺螄與米粉一併下鍋,形成螺螄粉的雛形。


精於飲食之道的柳州人調和出酸、爽、鮮、辣、燙的柳州螺螄粉,征服每個柳州胃。這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地道風味美食,因為2012年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播出被全國觀眾所知,螺螄粉飲食文化博物館、螺螄粉產業學院成立,以螺螄粉為主題的螺螄粉飛行小鎮、窰埠古鎮VR螺樂園等產業和景點相繼而生。2021年5月,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紅紅火火」的螺螄粉與柳州徹底畫上等號。

 

味自山水 飄香世界
螺螄粉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除了柳州的「工業精神」,更重要是原料生長於全國第一的水質。「三江四合,繞城如壺也」,龍江、融江在柳江上遊匯合,一汪江水如同玉帶穿城而過,形成中心城區的壺形半島,貝江、洛江(中渡河)、郎溪江、石柳河等柳州水質亦常年位列全國前茅。如柳州螺螄粉龍頭企業之一的「螺霸王」,就在鹿寨中渡鎮、拉溝鎮設大米、竹筍基地,豐收時節能在沿江看到收穫的田地。


日趨成熟的網絡銷售、物流配送產業鏈完善,促使螺螄粉從「走出柳州」到「走出國門」,原本日產量2,000包的螺螄粉,在工業化生產中日產量達到150萬包。袋裝、桶裝、自熱懶人鍋;番茄、金湯、加辣加臭口味;螺螄鴨腳煲,甚至有了配合北方人研發爽滑的「螺螄麵」……螺螄粉品種繁多,美味紛呈。憑藉「又臭又香」的特點,它成為讓人又愛又恨的柳州滋味。悄悄訴你一個秘密,只有柳州當地製造、生產的螺螄粉,才可在包裝上印上商標「柳州螺螄粉」!

 

桂林舊地文藝新情

上世紀70年代,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中國山水畫跳出卷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喀斯特地貌,迅速成為全國最著名的風景區。時光流轉半個世紀,並沒有在大自然留下太多痕跡,但在桂林、陽朔的生活卻是多姿多彩、瞬息萬變。姑且用旅遊的方式,展開桂林與陽朔文藝一面吧!


當桂林山水遇上《千里江山圖》
到了桂林方知前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言不虛,灕江兩岸風光如畫;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用丹青描繪錦繡河山,成為宋代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兩者同屬中式美學巔峰的代表,當山水實景與水墨畫卷跨越空間,唐、宋超越千年在現代產生碰撞,再次喚醒專屬於桂林限定的山水魅力。


千里江山數碼藝術館位於疊彩瓊樓內,在2023年4月正式開放,共有6個展區,尋夢江山、如畫江山、雲遊江山、千里江山4個主題。通過螢火點點的時光迴廊;觸摸沉浸式3D可觸碰的投影牆上的魚群、水泡、文字;裸眼飛越3D青綠江山,可與古人神遊。


木龍書院 扎根疊彩山
如畫風光以外,桂林素有「狀元城」之稱。唐朝乾寧年間的桂林人趙觀文,是廣西歷史上首位狀元;明代科舉考試,臨桂(屬桂林)為廣西之冠;更有清人陳繼昌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至今書店林立,城市文藝氣息十足,桂林制高點疊彩山曾因山上桂樹成片而名為桂山,不少人嚮往登高望遠,攀疊彩山明月峰,在市區制高點飽覽全城面貌,暮色將至時在仙鶴洞靜候落日尤為浪漫,而行至山腳下的我,唯獨被開在山洞中的木龍書院吸引了注意。

 

灕江岸別有洞天
「正值抗戰的1938年,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根據桂林喀斯特地貌的特點,在《廣西日報》上發表了《岩洞教育的建議》的文章,成為岩洞教育最早的響應者。許多年輕人在天然山洞的庇護下讀書、學習。」當地辦學的文化人,且為書院其一負責人的彭先生娓娓道來。作為抗戰時期岩洞教育最著名的「十八洞」之一,木龍洞見證了戰火轟炸下桂林學子的艱難歲月。今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踏入同一溶洞時,或許永遠無法與當時保命躲藏的學子感同身受,但對精神與知識的渴望,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


張衡、韓愈、柳宗元、袁枚、李濟深等歷代名人留下讚美桂林的詩句,而當「讀萬卷書」遇上「行萬里路」,山水不再只是紙上景觀,更是文化的延續。逛書店可以瞭解一座城市的氣質,閱覽山水之際,亦不妨走入桂林特色書店。

 

心靈之窗 宛照書店
據說因為離著名的桂林老八景「伏波晚棹」很近,再加上日落的時候,夕陽映照店門口,便改了這個名字。書店主理人之一的李凌志是桂林理工大學老師,因熱愛閱讀創辦了「宛照」前身的「心靈捕手」文學探索工坊。恰好書店英文名Adventure Books不僅代表「宛照」,也有探索之意,與其前身「心靈捕手」文學探索工坊的立意相契合。


沒有枯燥乏味的補充教材,文學、藝術等人文類著作佔大頭,從店面佈局小到擺件插畫,都經主理人之一蘇寧之手,滿滿的文藝氣息。店內一隅的工作枱有部打字機;另一角落放置了班房木櫈椅,用蘇老師設計的瓷器放在書櫃上隔離空間;近門口處的復古衣櫥擺放了尚未被使用的衣衫手帕,桌上石膏像還原了美國女詩人埃米莉‧伊莉莎白‧狄更生(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寫作狀態。「原以為這是種小眾的自我表達方式,結果大量狄更生的粉絲與愛好者專門過來打卡、閱讀」,人們因書相聚並產生情感共鳴。


開業半年,書店有過不少名人蒞臨:翻譯家楊家盛老師在此展開《瓦爾登湖》譯本分享會;科普類節目《百家講壇》丁萬明教授對書店予以認可;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史維贈送其拍攝的鳥類畫冊。

 

東漓古村 「人造」桃源
離開桂林市區,沿灕江順流南下20公里的靈川縣,附近文化氣息依舊濃厚。毗鄰大圩古鎮的一段湘桂古商道上,有一條「人造」的東漓古村。驟看以為是陶淵明詩裡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才覺此「灕」非彼「籬」。位於桂林靈川縣大圩古鎮3公里外的東漓古村又名「漓水人家」,被人稱「小灕江」的灕江支流潮田河分成東、西兩岸。西岸保留了典型的清代桂北民居建築—李家大院和李氏宗祠。大院門口兩對木雕,為媒婆說親尋找門當「戶對」之人提供重要信息。院落佈局呈「兩橫三縱」,宛如古字「」,有暗示戶主處世規矩、為人方正之意。內裡8座大宅院不但展現了桂北民居建築之美,更將古代家庭的倫理、家儀、民俗、家宴情景還原得淋漓盡致。東岸是舊時僕役居住的地方,如今有非遺手作陶坊、龍魚窰、榨油坊、豆坊等,可以體驗農家樂。

 

山水為形 文化為魂
社會發展令愈來愈多手工藝失去了生存環境,原村居民兼東漓古村「村長」李素萌十年磨一劍投資4億,從各地購置桂北老房子材料、老物件修繕古村,邀請大半生打鐵、織布的手藝人入駐,不但令民間工藝得到傳承,還能讓遊客親身體驗最原始的山水鄉村生產模式、生活方式與淳樸民情。


在農牧漁耕為生的年代,門環鎖扣、菜刀農具、鐵釘鐵銷都經鐵匠鍛打而成,當一名打鐵匠不單有「鐵飯碗」,更成了一種「噓拐」(桂林方言,指追女孩)手段。不知何時,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從都市人生活中遠去,古法技藝被悄悄保留於此。與之相似的,還有出身貓兒山下華江瑤族鄉的廖鳳娟,開設了廖姐油茶舖;古稀之年的熊師傅每日在榨油坊掄起100多斤大木槌,擺蕩數米外,上演飛錘榨油的技術;桂林大圩草編技藝傳承人黃庚秀教授家傳編織方法;祖上五代均做桂陶的老師傅掌管一次性燒製3,000件柴燒器皿的龍窰……現址古村經過擴建,或者並非最初模樣,但所用一磚一瓦、工藝手作卻能肯定備受歲月洗禮。


原味陽朔 興坪古鎮
詩意的東漓古村讓人難忘,卻始終比不過堪稱典範的陽朔山水。順水而下,首先來到陽朔興坪古鎮。和風情萬種的西街相比,車程1小時之外的興坪不算過度商業化。古渡、萬年戲台、漓江漁火猶存,傍晚6、7點門店陸續打烊,還山川一片清靜。毗鄰九馬畫山(別稱「畫山」)和黃布倒影的畫山咖啡得名於眼前佳景,沿側門到灕江不過3分鐘路程。走入米白色建築,左邊是莫蘭迪綠底色裝修的咖啡館,與遠處自然融為一體;右邊通往Li Hotel的住宿區。咖啡館前是一片開闊草坪,有帳篷天幕、摺疊椅的露天茶座,滿滿的野營氣息。因採用了下沉式設計,坐在落地玻璃窗邊可以欣賞一覽無餘的山色,不同時分更見雲霧繚繞或陽光明媚。望着來往的人們便想到那句話:山不見我,我自去見山。

 

跟着港人住興坪
玫瑰木酒店創始人黃家磊經歷四起四落,1999年到此拚博創業,是最早一批「北上」的香港人,一轉身就是25年,巔峰時在西街建立的「商業王國」坐擁2家酒店、10家餐廳,養活不少本地人與外國人,退休後偶爾現身興坪玫瑰木酒店。看中國現代畫家徐悲鴻、美國前總統尼克遜留下的足跡,亦知道「興坪佳境」、「灕江精華段」並非浪得虛名。要想慢活山水間,大概要像經驗豐富的前輩們住一次興坪吧!

 

 梧州桂風粵韻

扼西江航道之咽喉,上通廣西南寧、下達廣東廣州,被稱為廣西「東大門」的梧州,在古代名為蒼梧。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元封五年),蒼梧轄下的廣信城首次成為嶺南地區首府,廣東和廣西的「廣」,粵語、嶺南文化據說發源於此。1897年闢為通商口岸,曾有「小香港」之稱。騎樓屋見證百年商埠起落,如今漫步小城,時間彷彿靜止在70、80年代的廣州,一城可食兩廣,生活悠然自得。


梧州騎樓 見證百年光景
1897年梧州開埠通商,是廣西最早的內河口岸,坐落兩廣交界、踞佔三江匯流,使其迅速成為廣西商業中心和華南地區重要商埠。1924年起修建在河東老城區的騎樓城,見證了近代繁榮景象,目前正在修繕,準備迎接100週年的到來。建築主要分佈在大東上路、大東下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五坊路、九坊路、南環路、南中路、南堤路、大中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環路、民主路等路上,現存街道22條,總長7公里,最長街道達2.53公里,建築560幢;規模之大、分佈之集中、保存之完整,被譽為「中國騎樓博物館」。


西式廊柱撐起民居,居所猶如「騎」在上面,騎樓由此得名。商住合一、「上居下舖」的騎樓常見於沿海僑鄉如福建廈門、廣東廣州、海南海口,遠至東南亞新加坡。行人遊走「騎樓底」或躲避風雨;樓上居民有露台可用。鐵欄觀景露台、圓拱形窗、羅馬柱,女兒牆(騎樓屋頂)的山花裝飾,呈現歐洲巴洛克式風格;灰雕「連年有餘」、「松鶴長春」,花窗與牌坊則繼承傳統中國民居風格,兼具功能性和藝術性。它既是中西建築風格結合的藝術品,也反映梧州多元文化的歷史底色。

落大雨 水浸街
「落大雨,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繡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這首粵語童謠唱出不少老一輩廣府人的回憶。昔日城市排水系統不發達,尤其在多雨的夏天,在華南低窪地帶的兩廣地區,街上容易出現內澇倒灌的現象(俗稱「水浸街」),在梧州亦是如此。梧州騎樓城地處江水交匯處,容易洪水氾濫,因此居民建造騎樓時,往往預先在廊柱裝上鐵環,方便街道被浸淹時栓船;低水位的騎樓臨街樓上窗戶設計成門式,以便翻窗上落,或放竹籃向撐船小販購買用品。因為樓上有一腳踏空的「水門」和廊柱裝有鐵環,就成為了梧州騎樓的專屬標誌。2017年10月27至28日期間,騎樓城就曾經「放水」一日化身「威尼斯水城」,重現「水浸街」舊景。


蒼梧六堡茶
除了特色的騎樓,梧州亦產茶。產自蒼梧的梧州六堡茶屬於黑茶,有暖胃、健胃、助消化功效。明清時蒼梧有頭堡、二堡至六堡產茶,獨六堡茶「味醇隔宿而不變,茶色香味俱佳」,因此成名,更憑藉「紅、濃、陳、醇」的特點,在清嘉慶年間成為貢茶。


蒼梧六堡的合口碼頭是運茶起點,茶船古道經六堡河、東安江、賀江、西江進入廣州,通過海上絲路銷至港澳、東南亞、歐美。晚清以後,從事重體力活的南洋華工多喝六堡茶消暑清熱。
六堡茶特別之處在於採用「炊蒸」的壓簍製作工藝,2、3天翻一次茶,茶葉初蒸渥堆一段時間,茶葉色澤變為紅褐或黑褐並發出醇香時,即刻復蒸壓簍。
由於六堡茶與空氣接觸的時間更多,味道比普洱更為豐富,一種茶可以有3-4種味道,且每一種六堡茶的味道不一樣,有檳榔香味者為最上乘,也有參香、沉香、樟香,茶香種類不一樣。六堡茶製作技藝在2014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一盞六堡 飄香西二巷
河東老城區是梧州歷史文化精髓,有風情萬種的騎樓,更有青磚青瓦的明清民居。羅穎女士是大中路西二巷原住民,一次機會讓她與莫靖維等人在自家舊居開辦了西二巷六堡茶館。
走入茶館,最吸引年輕人的就是門口巷弄,主打「健康飲」的六堡奶茶;另一邊巷弄提供傳統沖泡熱茶,不妨以茶會友;3棟民居內有茶室夾雜其中;打卡室內外皆可,適合一家大小前來。所供應的六堡茶產多自90年代,亦歡迎大家品茗更多陳茶。


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往往需要用時間沉澱,像西二巷這樣能夠提供茶文化體驗的地方,目前在梧州少之又少。「許多茶商都會銷售茶葉,卻沒有一個給大家坐下來體驗六堡茶文化和感受梧州的場所。」莫生說。點一杯六堡奶茶或泡壺六堡茶,與三五知己在老宅巷子裡聊天說地,盡情享受小城無價、愜意的時光吧!

 


《中國旅遊》訂戶可享優惠價

您的訂戶身份確認通過
正在加入購物車中,請稍等......
請輸入訂戶編號或登記電話號碼,確認訂戶身份
  •   訂戶編號
  • 登記電話號碼
*訂戶資料錯誤或訂閱雜誌已過期,訂戶編號(由英文+數字組成),如果有不清楚,可以致電:852-25618001轉訂閱部。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