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般的青海湖
分享:
|
山水相依青海湖
在世界的第三極,中國浩瀚的西部腹地,青藏高原的東北部邊緣,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個驚喜,一片被雪山環抱,綠草簇擁的藍綠色的水域,這就是青海湖,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
兩億年前,青海湖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由於地殼變動,海底升起,海水退去,成了陸地。再後來,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相互碰撞,青藏地區持續抬升,處於構造斷陷交匯帶的青海湖地區變成了盆地。那時候,古青海湖森林密佈、鳥語花香,集百川而形成的湖泊由西向東注入黃河,直奔東海。距今73萬年左右,新生的大陸仍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斷增高,使青海湖周圍的山體再一次隆起至雪線以上,迫使湖盆下沉、湖體萎縮,漸漸封閉並隔斷了與黃河的溝通。最終,使湖水變鹹,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個舉世矚目的鹹水湖。
日月山農地與牧區分界線
在青海湖演變形成的過程中,青海湖以東的日月山,無論在地理上還是在人們的心裡,都與青海湖連在了一起。正是由於日月山的隆起,才切斷了青海湖與海洋的聯繫,可也正是由於它的存在,青海湖才得以幸存。
日月山,原名赤嶺。相傳,唐代的時候,因為遠嫁的文成公主在此摔碎了能照見長安故土和家人的日月寶鏡而得名。日月山是一道外流水域與內陸水域的重要分水嶺,是東部農業區與西部遊牧區的分界線,它阻擋強勁的西南季風和冷空氣,防止西部沙漠化的進程,使青海湖流域成為重要的濕地,也使青海湖這片美麗的湖水作為一個民族神聖的象徵。
日月山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山下是一片廣闊的草原。每當夏日,曙光初照,白雲低垂,成群的牛羊會一直陪你走到光彩照人的青海湖畔。而湖面面積4,26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7米,湖面海拔3,194米的青海湖長冬無夏,春秋相連,湖面從11月中旬結冰,至第二年3月方才解凍。由於氣候高寒,溫差較大,有時候,一天之中,能領略到高原四季的氣候變化。也許中午還是風和日麗呢,可當一片沉甸甸的雲彩飄過來時,就會出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的場面,海拔高的山地,同一時刻還會下起鵝毛大雪。但是,長久以來,作為農業區向牧業區延伸的過渡帶,青海湖對環湖地區的氣候起巨大的調節作用,緩解了這一地區的寒冷與乾旱,因此這裡自古也是理想的牧場和人類生息之地。
就像漢語最早稱青海湖為「青海」,青海湖的藏語名字「錯溫布」、蒙古語名字「庫庫諾爾」都與「青色的海」的意思一樣,青海湖的水色以青色為主,兼有青、黃、綠三色,夏季的時候,湖面色彩美麗,變幻多彩,不同的天色下,能看到不同顏色的湖水,寬闊如海,碧波萬頃,在日月山、橡皮山、青海南山和大通山的護擁之下,像青藍帶綠的綢緞,在陽光的照射下,清純奪目,高貴迷人。
青海湖山水相依,流域內的大小河流在滋養了湖畔豐潤的草原之後,均回到青海湖的懷抱,而這些河流的水源大都來自於周圍山嶺間的冰雪融水。流域內的主要河流有布哈河、烏哈拉蘭河、沙柳河、哈爾蓋河、倒淌河,其中布哈河河網稠密,支流繁多,水量豐盛,是流入青海湖最大的河,對青海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鳥島為候鳥棲息地
每年的3月到9月間,青海湖流域天高水闊,氣候宜人,寧靜的湖區既不像南方那樣酷熱多雨,還有鳥類喜歡吃的青海湖裸鯉(鰉魚)。所以,成千上萬隻候鳥就會從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熱帶地區飛來,在青海湖流域尋找適合自己的地方安家,並哺育牠們的下一代。
聰明的候鳥,首先會選擇對牠們來說食物充足的地方。比如,布哈河沿岸、泉灣、那尕則灘塗等等。因為布哈河沿岸,河水會為這些豐美的牧草提供可供候鳥食用的有機物和淡水,而泉灣、那尕則灘塗這些沼澤地,由於生長苔草、扁穗草、杉葉藻等濕生植物,再加上冬季不封凍、人畜不易進入,湖岸8公里的範圍內又有豐富的水草和浮游生物,所以很容易成為眾多禽鳥的育雛區和棲息地。另外,一些小島上因為有足夠讓候鳥飲用的泉水,也同樣吸引遠方的水鳥。
當然,最名的鳥類棲息地,還是鳥島。
鳥島在青海湖的西部灣,離布哈河河口4至6公里的地方。鳥島有兩個小島,蛋島和海西山。蛋島是一個東頭大、西頭窄的形似蝌蚪長1,500米的半島,蛋島的坡地平緩,地表被沙土、石塊覆蓋,但是來蛋島居住的鳥類很多,每當初夏季節,鳥窩密佈,鳥蛋遍地。白藜、冰草、鐮形棘豆、蒿草、早熟禾等植物生長旺盛,為這塊寶島增添了動人的色彩。海西山與蛋島相距2公里,同處在布哈河沖積灘地的頂端,面積約有2.2平方公里,島頂較為平坦,上面有從布哈河河谷流出來的沙土,利於鳥兒棲息。另外,海西山的東北緣緊靠湖的斷層陡崖處,有一塊高出湖面30多米的圓形岩石。這塊圓形的岩石,接納了許多鸕築巢安家,因為鸕大多眷戀舊巢,喜歡在自己所築的舊巢上不斷修繕加高,因而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海西山陡崖上逐年壘砌起來的像微型的小碉堡一樣的柱狀巢體,鸕不僅有高明的築巢技術,而且有很強的捕魚本領,如果發現了魚,會一下子從懸崖峭壁上進水裡,飛快地叼出一條魚來。鸕的喉囊很大,能一次裝三四條魚回去餵牠的寶寶。
除了鳥島是鳥類集中的棲息地,在青海湖流域的許多地方看到各種候鳥遷徙而來。位於湖心偏南一點的海心山上,經常會有鳥群集中在島的岸邊,而青海湖西南部的三塊石,雖然植被稀少,僅在碎石間有一些灰菜和牛尾蒿,但仍然是禽鳥集中的地方。
此外,在湖南岸的二郎劍,湖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哈爾蓋河河口一帶、布哈河中下游以及灘塗之地,也隨處可見棲息、覓食的禽鳥。
青海湖的東北部,有一個沙島。傳說,這是一個曾經生長很多樹木的島嶼,後來,因為青海湖水位下降,因為戰爭和過度地砍伐,成了與陸地相連的半島,成了現在這般模樣。沙島形似新月,表面全部由沙礫覆蓋。然而,即使在這樣時而乾旱時而炎熱,基本沒有植物的沙島上也仍然棲息、繁殖大量的魚鷗。這些外形美麗,喜歡群居的魚鷗不僅給沙島增添了活力,也給人類傳遞出一種信心和希望。不論何時,不論何地,生命都會在選擇中生存,在艱辛的勞作中求得發展。
禽鳥種類多達百餘種
每年春夏,草木茂盛,開滿了野花,牧人的帳房也升起了陣陣炊煙,這個時候,在青海湖整個區域生活的禽鳥種類能達到100多種,總數在10萬隻以上,其中大規模的有斑頭雁、赤麻鴨、普通秋沙鴨、鵲鴨、白眼鴨、斑嘴鴨、針尾鴨、棕頭鷗、魚鷗、灰鶴、蓑羽鶴、黑頸鶴,萬隻以上的有魚鷗、鳳頭潛鴨和鸕。這些候鳥停泊在湖中的小島、湖濱、灘地、水草間,給青海湖帶來了無限美意。
灰雁也叫大雁,分佈於青海湖沙島、倒淌河濕地等處。一般在水生植物叢的水邊或沼澤地,河灣、河流中的沙洲停息,有時也在湖泊中游動。灰雁3月底到4月初遷徙至青海湖,牠機警,不易接近,聲音洪亮。食物主要以野草和種子為主,也吃一點小蝦、螺和小量昆蟲。灰雁在水邊和泥灘地用水草和蘆葦築巢,不容易被人發現。
斑頭雁是青海湖流域常見的大雁,因頭部有兩條棕黑色的斑紋得名。每年的3月中下旬到4月中旬,成群地棲息在湖濱草灘的水窪地帶,其中以蛋島居多。斑頭雁喜歡在水邊漫步,形態優美,性情溫和。斑頭雁的警惕性很高,每到一地都盡可能地保持群體活動,牠們能在四五千米的高空排成長長的蛇陣或者人字形,並以每小時60至80公里的速度飛行。飛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對大雁來說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特別讓我們人類感動的是,斑頭雁的配偶關係是永久性的,一旦喪偶,雄雁不再娶,雌雁不再嫁,成為孤雁。
魚鷗,是青海湖優勢繁殖水鳥,主要集中在三塊石和海心山上,數量愈萬隻。魚鷗於3月至4月上旬大批遷徙青海湖,分散在布哈河、黑馬河、沙柳河、甘子河等河口的河網地區及湖周圍有泉水的地方。魚鷗以魚為食,也吃甲殼類動物。巢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河灘上的小淺窩,繁殖期在4月中旬至5月末。
棕頭鷗也叫海鷗,是青海湖夏候鳥,常在湖泊、河流、沼澤和草原濕地的岸邊及環水島嶼中活動。棕頭鷗也以魚為食,繁殖期在5月末至7月份。棕頭鷗和魚鷗的飛行力都很強,這兩種鳥互相爭食,很難在一起相處,總是分別集群築巢。但是,有趣的是,鳥類之間也是一個有秩序、講誠信,和睦相處而又具不同個性的共同體。這表現在每一種鳥都有自己的築巢區,互不相擾。有的不同的築巢區之間有並不明顯的界限,不足一米寬,但卻是不同的鳥類散步、休閒、說話的公共空間,誰也不會越界築巢,更不會強佔他巢。一般情況下鳥類是從來不會侵犯其他鳥類的領地的。牠們共同維護公共的領地和屬於自己的家園。如果有飛來的天敵襲擊鳥島的任何一個角落,牠們都會勇敢地,不約而同地飛上天空,趕走敵人。
天氣漸漸變冷,高原吹起了冰冷的風,雨夾雜白色的雪花落在開始枯黃了的草地上,早晚的時候,有水的地方就已經結上了薄薄的冰,大多以裸鯉為食的鳥兒們,在青海湖流域度過了美好的春夏後,早已經和學會了飛翔的小鳥一起離開這裡,飛到雲南、貴州,飛到東南亞越冬去了。但是,有一種鳥例外,這就是珍貴的大天鵝。
大天鵝是青海湖的冬候鳥,每年的10月以後,由寒冷的北方飛來,在青海湖越冬,到來年的四月下旬以後才陸續飛走。
大天鵝一般喜歡在清晨的岸邊休息,中午天氣熱一點以後才在淺水薄冰的地方覓食,牠們一般成對活動,性格機敏,警惕性很高,既吃水生植物,又捕食水中的小型動物。大天鵝的巢一般築在生長蘆葦和有低矮的苔草的湖沼地區,但是,巢的位置卻選在相對乾燥或隆起的地方。雛鳥孵出後長得很快,一直跟隨親鳥,直到離開。
在青海湖及流域成為一個特殊的地理區域的同時,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也為眾多的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之地。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寶庫。青海湖流域及周邊地區有野生動物200多種,其中普氏原羚、雪豹、藏野驢、黑頸鶴、玉帶海鵰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37種,分佈有種子植物400多種。因此,我們眼前的青海湖流域是由濕地、高寒草甸、草原、灌木林、耕地、沙丘和魚、鳥、獸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共同構成的生態體系。
普氏原羚瀕臨絕種
普氏原羚,人們又叫牠灘黃羊、普氏小羚羊。在野羊中,普氏原羚體形中等,但是比原羚大,一般體長1米,肩高約50厘米,成年體的體重在27公斤以上。普氏原羚的外形很像黃羊,頭形寬短,吻部寬闊,雌羊沒有角,雄羊的兩角自頭頂長出後,兩角幾乎平行向後延伸,角尖略擴後又向內彎,近似圓狀。普氏原羚的角上有環棱,靠近尖端的地方卻趨於平滑,四肢粗細適中,尾巴較短。普氏原羚全身的毛色枯黃,還有點發灰發褐。
曾經廣泛分佈於青海、寧夏、內蒙古和新疆東南部地區的普氏原羚,直到上世紀60年代還存在種群上千的情況,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保護和人類以及天敵狼的大量捕殺,普氏原羚迅速減少。
每天,當太陽還沒有升起的時候,普氏原羚就悄悄地離開沙地來到草原,在清晨的露水中啃食青草,享受初升的陽光。等牧人揮動鞭兒驅趕羊群來到草地時,普氏原羚已經吃好了早餐退入了沙地。傍晚,草原沐浴在晚霞之中,牧人和羊群漸漸離開了草原,這時候,普氏原羚又從沙漠中出來,在天黑前匆匆吃過自己的晚餐。這種家畜進,羚羊退的現象是由於人類的活動侵擾野生動物造成的,也是野生動物對人類活動行為的無奈適應,不過,在食物短缺的季節,也會與家畜競爭食物,當然,這樣做是有風險的。隨近年來人類放牧區得到急劇擴展和草原載畜量的持續上升,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間仍然在不斷被蠶食。普氏原羚種群已經被分割成四個小的孤立種群,鳥島種群、沙島—尕海種群、湖東—克圖種群和元者種群。可見,普氏原羚這個物種還能夠幸存至今,完全依賴於青海湖畔沒有被人類侵擾到的半固定沙丘和流動沙丘。
謹慎的普氏原羚從來不上高山或者是進入純戈壁地帶,但是有時候也去荒漠的草原上活動。牠們喜歡群聚,夏季以數隻或十多隻一起生活,到了冬季往往會結成大群,結群時,數量可以達到100多隻。
說起來,普氏原羚原本是青海湖地區的主人,但是現在人們將草原分塊到戶,家家築起了圍欄,人們在日益增加放牧量的同時,又有誰會顧及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可憐的生靈的命運?
祭湖護祐生靈保平安
在高原上,水是生命的源泉,崇拜是珍愛水源的方式,
生活在青海湖畔的藏族、蒙古族等各族民眾,
每年都會共同面向青海湖跪拜,祝頌讚詞,祈求海神保祐平安。
很久以前,居住在青海湖地區的藏族、蒙古族就有馬年轉山、羊年環湖祈拜的習俗。明代以前,祭青海湖只能是「遙祭」,每年,歷代皇帝在京都要設壇祭奠,為的是對澤惠百里以上的名山大川給予犒賞、酬謝。當年唐玄宗封時稱西海的青海湖為廣潤王,被正式列入「遙祭」神位,到了雍正初年,改為臨湖近祭,有了會盟和恩威並施之意,具有政治含義的大規模祭海活動始於清代,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規定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祭湖並會盟。這樣的祭祀活動一直延續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以後,祭湖轉為一種民間活動,完全脫離了王公貴族會盟的影子。
每年,到了祭湖日子,來自環湖各地的藏族、蒙古族等各族民眾,共同面向青海湖跪拜,祝頌讚詞,祈求海神保祐平安,如今的祭湖儀式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就是向湖中置放寶瓶。寶瓶是白布縫製的口袋,裡面裝青稞,每隻袋子有五六公斤重,袋子用印有經文的黃、藍、紅色經帶和金絲帶纏裹。其實,向湖裡置放寶瓶主要是為了給神湖中的生靈投放食物,裝在寶瓶中的青稞長時間在水裡就會發酵,生出微生物,為這片水域中的魚類提供食物,從而護祐這裡的一切生靈。
水對高原上的一切生物而言,是生存的源泉,高原上的乾旱災害,會使禾苗枯焦,草原變成荒漠,無法生存。千百年來人們發現高原的水源還在一天天減少。因而在人們的心中,對水的珍惜不亞於對生命的珍惜。
崇拜、禁忌是珍愛水源的有效方式。走遍藏區,凡湖泊、泉源、大江、大河都是人們崇拜的對象。
投五穀包敬祭海神
祭湖儀式當天,清晨10點,湖畔的青草還在新鮮的陽光下,閃金光,遠處看似遙遠的地平線上已經趕來了許多穿節日盛裝,手捧哈達、青稞炒麵、酥油的僧侶和牧人。11時許,高高的煨桑台旁邊的帳篷裡傳出一個喇嘛高嗓子誦唸經文、真言的誦唱聲,一位神情莊重的老者緩緩地登上煨桑台點燃了松柏枝。這時,螺號一聲一聲地響起,鞭炮齊鳴,一股濃烈的煙霧蒸騰而上,來祭祀的人開始依次順時針方向沿煨桑台慢慢繞行,一邊口唸經文、佛號,一邊向煨桑台敬獻哈達、五穀包(青稞、小麥、豌豆、玉米、蠶豆)、白酒、糖果等祭品。同時,向空中盡情地拋撒「風馬」,唱「今日風馬升起來,沒有升起的風馬,請連連升起。天地滿是吉祥,願你都升入祥雲中。」任風馬隨烈燄飛升,保祐草原上人畜兩旺、五穀豐登。
敬獻完畢,一位頭冠法帽的法王手捧五色絲線的五穀包,引出肅穆的儀仗隊,他們各自持法杖、香爐、淨水瓶、寶傘、幢幡,在響亮的藏嗩吶和法號聲中走向湖岸進祭。儀仗隊身後緊跟頭戴鹿首、牛首面具的鹿神、牛神以及地方諸神,其後,便是前來參祭的各寺僧侶和牧人。一行人浩浩蕩蕩湧向湖岸,在法師一聲緊似一聲的咒語中,向神聖的海神獻祭。
藍天白雲下,人們用盡氣力將祭品向湖水深處投去,祭品投得越遠,下沉得越快,越發能夠得到湖神的庇護。
整個祭湖儀式,在緊張、肅穆的氣氛中結束。接下來,就在青海湖畔舉行濃重的「跳神」(羌姆)儀式。這是祭湖之後,當地藏人為娛神進行的誦唱和舞蹈活動,場面也更加活潑,更加熱鬧。
喜悅洋溢賽馬會
生活在青海湖畔草原上的牧民,生活上離不開馬,
與馬的感情深厚,還視馬為神靈的化身。
每年七、八月間,青海湖畔綠草茵茵,繁花似錦,環湖各族民眾聚首於此,
舉行盛大的賽馬會,藏語叫做「達日久占措」。
去年七月底的一天早晨,我從西寧出發,經湟水谷地,翻越日月山,來到了倒淌河鄉境內的青海湖南岸,參加那裡一年一度的賽馬會。
臨近賽馬會,草原上節日的氣氛漸漸濃厚起來。草原上當然無法張燈結綵,但能夠看到許多女人們已經提前穿上節日的盛裝,小夥子們在加緊訓練賽馬,孩子們更是抑制不住滿臉的興奮,他們想像明天將給他帶來哪些驚喜和意外的收穫。喜悅從每個人的心中洋溢出來,流遍草原,使空中的每一朵雲、湖中的每一滴水都深深地感染了。
賽馬場上,彩旗飄飄,桑煙嫋嫋,各色圖案的帳篷像盛開的花朵點綴在綠色的草原上,身豔麗民族服裝的四方百姓,扶老攜幼,一路歡聲笑語湧向會場。
賽馬歷史悠久,是青海各族人民群眾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高原上的人們在征戰頻繁的年代離不開馬匹,在和平年代也把馬匹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他們對馬的感情篤深,認為馬是神靈的化身。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中有格薩爾「賽馬登基」的情節 。傳說格薩爾的坐騎原本是一匹野馬,經過精心飼養和調馴,成為具有神奇功能的寶馬,格薩爾靠此馬在賽馬場上奪魁,並登上王位的寶座。
要想在賽馬場上名列前茅,首先要擇良駒,選眼銳、骨奇、蹄高、腕粗的馬匹,經過精心餵養,下功夫訓練,比賽時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績。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自是明時不巡幸,至今青海有龍孫。」「龍孫」指的就是青海馬。
歷史上,青海湖海心山以產「龍駒」而聞名,故海心山又稱作「龍駒島」。相傳吐谷渾時代,牧馬人曾選擇一批體高膘肥的牝馬,在冬天湖面封凍時趕到海心山放牧,到來年春天,讓海龍與此馬交配,生下的「龍駒」能日行千里,追風逐月,異常健壯。隋煬帝楊廣西巡青海,曾派人到海心山上牧馬,以求龍種。可見這裡自古出名馬。
賽馬前先唸經祈禱
比賽當天,參賽的選手一般是十二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青年,不受地方限制,誰都可以參加。賽馬開始前,寺院的僧人要唸經,為人畜兩旺祈禱;騎手們牽精心裝扮的馬兒入場,隨後姑娘們向騎手敬酒,為他們壯行。
按照比賽規則,參賽的32匹馬分為四個小組,小組第一名參加決賽。決賽是賽馬的高潮,參賽選手的親朋好友有的捧哈達和各色綢緞,有的手執酒壺,屏住呼吸,盯賽馬。跑道上,騎手策馬揚鞭,塵土飛揚,衝向終點,全場歡聲雷動。
「!」一聲發令槍響,賽馬開始,8匹馬奮力奔跑,觀眾在兩旁歡呼,震耳的哨聲、吶喊聲、馬蹄踏地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選手們你追我趕,在馬背上好似雄鷹展翅。比賽進行一半時,不分伯仲,快接近終點時,一匹棗紅馬突然打響鼻咆哮衝向終點,一舉奪魁。前來祝賀的人向第一名的騎手獻哈達,為馬匹掛紅,還有的人將百元大鈔塞進馬籠頭裡,以此表達對馬的獎勵。
賽犛牛最有趣
賽馬會上除了賽馬,還會舉行射箭、拔河、大力士比賽以及歌舞表演,豐富多彩,熱鬧異常。其中賽犛牛是最有趣的,由於犛牛平時缺乏訓練,比賽時便極不守規則,牠們從一出發就亂了陣腳,互相擠佔跑道,有的犛牛一路領先,當快到終點時,牠卻不聽騎手的命令,橫向奔跑起來,有時會跑到觀眾中去,引起人們一陣驚亂,結果牠名落孫山,大家都發出開心的哄笑。
拔河場面讓人捧腹
射箭是最文雅的,箭手們滿弓在握,一箭放出,有的直中的心,有的則不邊際,人們為勝利者高呼,對失敗者也報以善意的歡笑。最激烈的是拔河,每隊各出十名強壯男子,一聲哨響,大家齊心合力,應指揮員發出的指令,運動員及其支持者齊聲有節奏的吶喊,這大概是所有運動中唯一需要大家全力向後的項目了,誰後退的多誰就勝利,其中一個隊裡有兩位高大的胖漢,他們索性把繩子的末端繞在腰間,像兩塊磐石一樣穩坐在最後,讓人捧腹不已。
賽馬會還是物資交流會,不少商販也趁此機會出售皮具、飾品、藥材、衣物等,熱鬧非凡。
人們盡情的嬉玩、休息,煨桑祈禱神靈保祐,五穀豐登,人畜興旺。賽馬會一結束,他們中有些人會投入到繁忙的秋收中,有的則會與親友告別到遠方去放牧了。
青海湖畔的節慶活動
青海湖畔除了風光壯麗,民族風情濃郁外,近年還先後多次舉行國際性的賽事及節日,
其中有挑戰運動員毅力及體能極限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
來自香港的車手黃金寶曾在此項賽事中奪魁。
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
是2002年舉行第一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來自中國香港的首席自行車手、被譽為「亞洲車神」的香港運動員黃金寶,在西海鎮—鳥島的第三段賽事取得優異成績。
現在,每年7~8月在青海湖畔舉辦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已成為亞洲頂級賽事、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僅次於環法賽、環意大利賽、環西班牙賽等職業巡迴賽。比賽總距離1,300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賽程9天。
成了對運動員的體能和毅力的巨大挑戰。
青海湖國際沙雕與大地藝術節
沙島在青海湖的東北岸,一年一度的沙雕展示,一件又一件與自然相映成趣的雕塑作品在這片美麗而蒼涼的大地上生根開花。
2011年6月5日,以「激情在沙島.夢幻青海湖」為主題的「第五屆青海湖國際沙雕與大地藝術節」將在青海湖沙島景區隆重開幕,屆時將有一系列精彩的沙雕及雕塑作品,以及異彩紛呈的節慶活動。
青海湖國際詩歌節
「青海是人類詩和歌的最早搖籃之一,在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在蒼茫的雪域高原,詩的聖靈之光,召喚我們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詩人,匯聚於青海湖畔,在這裡見證一個事實,那就是以詩人的良知和詩歌的神聖,莊嚴發佈青海湖詩歌宣言。」這是2007年8月9日「首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的宣言。
第三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於2011年8月7日至12日在青海舉辦。今後,兩年一度的詩歌節,將在青海湖畔如期進行。
讓青海湖的憂傷遠去
青海湖水本來是純潔無瑕般清澈的,但近年水位不斷下降,
湖畔沙化問題惡化,令人心中泛起一陣陣難言的憂傷。
當世人驚歎它的美麗的同時,青海湖現今存在的生態問題也同樣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改善青海湖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其實,人們在許多年前就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青海湖不僅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還是阻擋西部荒漠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如果沒有青海湖,那麼,來自西面的柴達木和北面阿拉善的風沙就會淹沒青海,吞噬西北,中國北方將成為一片荒漠。況且,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環境特徵及其演變規律,在很大程度上還反映青藏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而這種變化對青海省內東部湟水谷地、西部柴達木盆地、南部江河源區、北部祁連山地等地區均有較大的影響。
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加大
然而,很多年過去了,人們似乎並未真正理解人與自然中一切物體之間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關係。人類毫無節制的活動,自然環境的變化,致使青海湖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出現了諸多生態環境問題。青海湖水位持續下降、土地沙漠化面積不斷加大、草地退化日趨嚴重、草地鼠蟲災害頻繁、濕地面積萎縮,共和盆地的沙丘還在不斷地向青海湖推進,而柴達木盆地東緣的都蘭查汗烏和香日德地區則成了近年來沙塵活動的新的誘發地,直接導致了青海湖及其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威脅到了青海省乃至西北的生態和資源安全,威脅到了黃河上游的水資源安全。
與此同時,漁業資源瀕臨枯竭、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破碎。青海湖流域是青海省野生動物集中分佈區之一,不僅生活40多種獸類、青海湖裸鯉在內的珍稀魚類,還是30多萬隻鳥類繁衍生息的重要場所,有「高原生物基因庫」的美譽。然而,近年來,受乾暖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流域野生動物的數量也呈較為明顯的減少趨勢,部分種類甚至趨於滅絕。普氏原羚,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有蹄類動物之一,盤羊和岩羊數量極少,雪豹幾乎絕跡,藏雪雞和高山雪雞也不常見了。更為遺憾的是,雖然這幾年青海湖鳥島棲息的鳥類數量略有回升,但依舊沒能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準。
以行動呵護這片湛藍湖水
歷經滄桑歲月,人們終於懂得了應該用怎樣一顆柔軟的心去呵護、珍愛這片湛藍的湖水。為了恢復與提高青海湖裸鯉(湟)資源量,根據漁業資源恢復慣例和青海湖環境生態現狀,青海省人民政府早在2000年便發佈了十年封湖育魚的通告,實行零捕撈。1997年,在海北州剛察縣沙柳河畔建設了青海湖裸鯉人工增殖放流站,開展青海湖裸鯉的人工受精、孵化、魚苗培育工作,從2002年開始,陸續向青海湖放流人工繁育的青海湖裸鯉魚苗5,500萬尾。
近年來,為了維護青海湖環湖流域濕地、草原、林地、野生動物的高寒生態系統的穩定,採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措施,增加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使生態植被在短期內得到了恢復,改善了環湖區域的生態環境。
青海湖水位的上升與生態環境的改善密不可分,更與環湖區域降雨增多相關,近年來,環湖區域雨水豐沛,雨季一般能持續到10月中旬。青海湖水位出現了明顯回升狀況,2008年,青海湖水位上升了近50厘米,水域面積擴大了132平方公里;2010年青海湖最高水位比去年高出15厘米至20厘米,水位平均高出新碼頭15厘米,低窪處超出20厘米,可以預見,青海湖水位有可能還會繼續上升。
與此同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增加降水量,遏制或緩解青海湖水位下降的趨勢;改善野生動物棲息、生存、繁衍的環境,恢復和發展珍稀物種資源,使草原不再退化,沙漠面積不再蔓延,水土流失有所控制。通過這樣的努力,今後青海湖和與此相連的湖岸的濕地、草原以及群鳥的飛翔帶給人們的不再會是令人疼痛憂慮的感覺,而是喜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翻過日月山,進入環湖地區舉目遙望的時候,眼前永遠會保有一片藍色的湖水、撩人心目的草原和草原上盛開的百花。
裸鯉顯示頑強生命力
青海湖冬季氣候嚴寒,湖水含鹽含鹼過高,本不適合一般魚類生存,
但有一種魚卻能在這樣艱難的環境生存下來,顯示了頑強生命力。
在缺乏營養的青海湖中,有一種被民間稱之為湟魚的青海湖裸鯉是唯一的,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頑強生長,維持與其他生命之間脆弱而微妙的平衡關係,成為青海湖水體中不可替代的名貴而稀有的生物種類。
青海湖裸鯉體長稍側扁,頭鈍圓,口端位,全身裸露無鱗。由於其年齡、生理發育階段的不同,組成了不同的生態群體,牠們在湖泊和河流中覓食、遊弋或者繁殖產卵,一直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即使在冬季也在深水中不斷地游動,尋找食物。
青海湖裸鯉種群的繁殖是通過生長和繁殖兩個過程來實現。而青海湖沿岸的布哈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甘子河、巴哈烏蘭河等河流則成了青海湖裸鯉的繁殖場所。
每年三四月間,是青海湖裸鯉的產卵期,青海湖中的裸鯉在布哈河來往游動,擠擠挨挨,煞是熱鬧。而到了草茂花紅的夏季,湖內的青海湖裸鯉又會按期成群結隊地沿河逆流而上,尋找合適的環境進行繁衍。當小魚在布哈河像樹枝一樣散開的支流和小溪水中稍稍長大一點後,牠們又會順流而下游入湖內。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有風險也有死亡,但是,牠們不得不如此,因為,青海湖含鹽含鹼過高的湖水不能保證魚卵的成活率。
離鳥島不遠的地方是布哈河的入湖口,當夏日陽光普照,你會看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那些歷經辛苦,幸存下來的,身子還很淡薄的小魚爭先恐後、不甘示弱奔向青海湖的樣子,那種情景就像每一個思念故土的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樣叫人感動。
生長緩慢一年只長一
青海湖裸鯉時常棲息於水流湍急、卵石墊底的河段,或是沼澤性小湖泊和水流緩慢、腐蝕質多的淺水河段,主要刮食生於石上的藻類、絲狀藻類、蝦、植物碎片和其他底棲生物。因為處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青海湖的溫度最高月份的平均水溫也不到15度,一年中又有5個月的封凍期,而且,湖水中的食物品種也不是很多。所以,青海湖裸鯉的生長極其緩慢,在長度增長上沒有明顯的生長階段,體重半斤重的魚需要八九年,一斤重的魚需要十一二年。因此青海湖裸鯉生存的條件,要比低海拔地區湖泊中的魚類生長得更加艱難,民間更通俗的說法是一年只長一。
在魚類世界中,幼小群體的生長與年老的群體逐漸死亡,使整個種群結構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或者魚群自然的新陳代謝和不斷適應外界環境變化,才能使這種魚得以維持最適合的數量,才能在自然選擇中得以保存。但是,經過幾年大規模的捕撈,這種平衡顯然已經被完全破壞,大大降低了青海湖裸鯉的絕對繁殖率。此外,氣候乾暖化,河流水位下降,以及人為的攔河大壩,阻斷了青海湖裸鯉的生殖洄游通道,使產卵場縮小,產卵期縮短,進入河道的產卵魚群減少,造成了青海湖裸鯉資源的嚴重衰竭。
想去青海湖
當地交通
包車:
線路1:
西寧市區→湟源→日月山→青海湖二郎劍景區→湖東種羊場→西海鎮→湟源→西寧
5座轎車出租:¥700
線路2:
西寧市區→湟源→日月山→青海湖二郎劍景區→黑馬河→鳥島→剛察→沙島→西海鎮→西寧
5座轎車出租:¥1,400
乘坐班線公共交通:
線路1:
西寧市區→青海湖二郎劍景區→西寧
西寧→烏蘭(茶卡、都蘭)在151下車
發車時間:08:00/09:00/09:45;車型:中巴;所需時間:3小時;票價:¥29.5 /人
線路2:
西寧市區→鳥島→西寧
西寧→湟中→天峻→西寧
發車時間:07:00湟中縣汽車站發車,次日早09:00在鳥島寶島餐廳門口等車返回;車型:中巴;所需時間:5小時;票價:¥47;發車地點:西寧西站(乘26路、41路、58路、專線1、專線2、專線3、專線4、專線5可到);西寧長途汽車站(乘1路、3路、9路、16路可到);湟中汽車站(乘西寧—湟中公交專線,¥3);西寧計程車6月起步含3km,超出部分按¥1.3 /km計價,22:00以後按¥1.5 /km計價
住宿
青海湖區:
青海湖賓館位於青海湖二郎劍景區內。標準間¥368,藏式標間¥368
電話:(0974)851 9688
鳥島賓館坐落於鳥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院內草木蔥蘢,距離鳥島僅16公里,環湖西路由此貫通109國道和315國道,交通便利。標準間¥368,電話:(0970)865 5012
西寧市內:
青海賓館★★★★★青海省西寧市黃河路158號,電話:(0971)614 4888
銀龍酒店 ★★★★★西寧市黃河路中段,電話:(971)616 6666
假日王朝酒店★★★★西寧城西區五四大街48號,標準間¥588,電話:(0971)636 2222
伊爾頓國際飯店★★★★★西寧城東區東關大街59號A標準間¥688,電話:]0971)816 0999
旅行社:青海湖國際旅行社,青海省目前規模較大的國際旅行社之一,服務較有保證。
地址:青海省西寧市西關大街49號永和大廈B座12樓;電話:(0971)845 0357/612 2560/612 7868;傳真:(0971)845 0357;網址:http://www.qhhly.cn
環湖行程設計
青海湖周長360公里,有碼頭、沙灘、鳥島、濕地、草原風光等,湖中心還有神秘的海心山。如今隨整個青海湖旅遊的發展,不但優美的風景更加秀麗宜人,而且已初具規模的遊樂設施也能讓遊客繞湖一圈玩個痛快了。
第1站:穿行湟源峽
從西寧出發,一路向西,經海湖橋—西鋼集團—西湟高速到達湟源縣(青海省最西邊的農業縣),行程50公里,路面狀況良好,穿行在有「海藏咽喉」之稱的湟源峽谷。
第2站:日月山懷古
從湟源縣出發向西走,大約30公里,到達青海湖的門面景區—日月山。日月山是文成公主進藏停留的地方。現在日月山景區內有文成公主像、文成公主紀念館(用堆繡藝術表現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以及日亭、月亭、日月泉等。沿途看東部農業區的阡陌良田,金黃的油菜花和麥浪翻滾的青稞地。
第3站:日月山思文成公主
遊完日月山,下山繼續西行20公里。便來到了高原門戶鎮—倒淌河鎮。(注意有兩條公路,一條是通往玉樹的214國道,一條是通往格爾木、拉薩的109國道,請沿109國道前行)。倒淌河因文成公主的眼淚匯集而成,蜿蜒流過小鎮。在這裡遊客可以在岔路口與文成公主的雕像合影留念。告別文成公主,西行60公里,青海湖著名景區二郎劍景區赫然映入眼簾。這裡已發展成為一個旅遊服務設施相對健全的景區。門票¥100,遊客可乘坐免費觀光大巴遊覽二郎劍環線景點。或選擇小汽艇或者遊輪,在青海湖上過把乘風破浪的癮。在二郎劍景區還有一個不容錯過的景點就是南山觀海。從南山上看海,深深淺淺的藍色層次極為分明;隨天氣的不同,湖水顏色也各不相同。遊客一般會在二郎劍景區住一夜,新建的三星級賓館和改擴建的帳房賓館等都令遊客感覺舒適。
第4站:鳥島觀鳥看海
次日一早,遊客就可以趕到鳥島觀鳥了,特別是5月份可看到萬鳥齊飛的場面。在鳥島景區的入口處乘坐環保電瓶車一路參觀。每個島上棲息的鳥類不同,蛋島上有的是數不清的鳥蛋;從鸕島上觀海,是一番秀美的海景。
第5站:北岸濕地勝景
繞青海湖鳥島再往北走,就到了青海湖農場。青海湖農場附近有青海湖地區最集中的濕地,青海湖濕地仙女灣景區位於剛察縣城正南16公里處,青海湖北岸,青海湖濕地作為世界七大濕地之一。仙女灣景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作為秋冬季大天鵝的棲息地,大天鵝是鳥類中的貴族,水禽中的尊者,只可遠觀而不可近賞。另外還有赤麻鴨、棕頭鷗等。
第6站:浪漫金銀灘
從青海湖農場出發向東進入海晏縣境內,來到了「天上草原」金銀灘。這裡是西部歌王王洛賓放歌的地方,目前已經發展成小有規模的民族風情度假基地。在草原上聽《在那遙遠的地方》,藏族姑娘會教你跳「鍋莊」,晚上,在草原上舉行浪漫的篝火晚會,任誰都不會拒絕。
第7站:原子城探秘
原子城與金銀灘毗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並發射成功的地方,曾經神秘而神聖。自1995年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221全面退役,並移交當地政府開發利用以後,新興的草原城鎮—西海鎮已經崛起。現建成原子城紀念碑景點、原子城展廳和爆轟實驗基地展館,在這裡,遊客可以一睹當年原子彈的研製經過和發射時的壯觀場面。
第8站:金色沙島
從西海鎮出發,沿環湖東路南行約30公里,根據指示牌,進入沙島景區。沙島位於青海湖東北部,北依金銀灘草原和原子城,西望青海湖鳥島。沙島被譽為「青海湖之魂」,是青海湖景觀最豐富、組合最神奇、區位最優越的原生態景區。?
第9站:湖東→倒淌河→西寧
從沙島原路返回,到岔路口,繼續沿環湖東路前行又回到109國道,往東行駛,經過倒淌河鎮,返回西寧。途中會看到大片的沙漠和從青海湖分裂出來的子湖,會看到清雍正親筆題寫的「靈顯宣威青海神」碑刻和海神亭。
一路行程千餘里,穿行在青海湖千年的歲月中,想像千年的歷史風雲,彷彿看到文成公主進藏和親;看見六世達賴吟唱不朽的情歌回首時,青海湖已漸漸遠去,她依舊靜靜地守護這片高原。這時候你會明白,青海湖的美不僅是美在自然,她還有那麼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無數的神話傳說,賦予了她獨特的氣質和內涵。你會在心底暗暗地說:「青海湖,我還會來!」
自駕遊提示
里程數
西寧→湟源(50公里)→日月山(38公里)→倒淌河(12公里)→二郎劍景區(50公里)→黑馬河(66公里)→鳥島(76公里)→剛察縣(70公里)→金銀灘原子城(80公里)→沙島(30公里)→環湖東路南出口(30公里)→倒淌河鎮(30公里)→西寧(100公里)總行程630公里。
溫馨提示
1. 青海的溫差比較大,所以要帶點春、秋季的衣服,以備不時之需。
2. 青海屬於高海拔地區,也許會出現缺氧情況,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氧氣包等裝備,出門在外一定要備有常用的藥品。如果要服用紅景天等抗缺氧藥品,要提前半個月開始服用。
3. 青藏高原的紫外線比較強,所以一定要準備好防曬用品,防曬霜、偏光太陽鏡等等。
4. 如果想經青海去西藏的話,建議最好在西寧多呆幾天適應一下氣候再出發比較好。賭鳴謝: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