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攝香港] 大欖涌水塘—「香港千島湖」
文:陳一年 圖:陳一年 |





簡介:在肺炎病魔的威脅下,出門旅行變成一件艱難的事。香港的旅行愛好者不甘寂寞,不少人又像2003年沙士肆虐時那樣,把足跡邁向了香港的鄉郊綠野和碧海離島。 香港有許多山野美景和鄉土遺蹟,從來風韻不凡。天下太平時,我們可能會忽視身邊之寶,捨近求遠去旅行。如今何不棄遠就近,在本土郊野尋幽覽勝,舒展心懷?
「香港千島湖」的來歷 有「香港千島湖」美譽的大欖涌水塘,坐落在新界屯門區的群山中。碧水盪漾的湖面,星羅棋佈着一個個形狀不一的小島,如翡翠落玉盤,惹人垂愛。 大欖涌水塘位於大欖郊野公園範圍,與上一期介紹的大棠山道楓香林同在相連的遠足路線上。 在60多年前,大欖涌水塘本來並不存在,只有一條河溪「大欖涌」和被丘陵圍繞的大欖涌谷地。大欖涌谷一帶,曾有七條村落,分別為大欖、關屋地、圓墩、清快塘、田夫仔、胡屋及黃屋。為了解決香港居民的食水問題,由1952年開始,建水塘的工程在大欖涌谷展開:築起橫跨大欖涌谷的50米高主壩及3道副壩,連結一些山丘,然後集水成湖。水塘於1957年落成,儲水量約2,000萬立方米,成為香港在戰後建造的第一座水庫。 在大欖涌水塘興建的同時,水塘集水區的山地被劃為造林區,栽種了多個品種的植物,以鞏固集水區的地質結構和保證水質清潔。於是,水塘周邊範圍也成為樹林蔥翠的風景區;山谷內本來有不少小山丘,水塘蓄水後便形成一個個小島,造就了饒富特色的湖泊風景。
大欖涌谷的人文風景 大欖涌水塘不但風景獨特,而且還伴生着豐富的人文史蹟。水塘除了收集雨水外,也是收集從中國大陸輸入東江水的水庫之一。大欖涌水塘又是香港首個擁有水力發電的水庫,電力供應濾水廠。另一方面,大欖涌水塘也曾作為「樂安排海水化淡廠」蒸餾淡水的蓄集水庫。昔日在大欖涌谷口附近曾建有樂安排海水化淡廠,也稱為大欖涌海水化淡廠,當時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水化淡廠。 話說在1963年,香港發生嚴重旱災,不得不實施每4天只供水4小時的措施。由此開始,香港大力發展水利工程,其中包括這座海水化淡廠。當年海水化淡廠佔地達15英畝,選址樂安排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樂安排一帶接近珠江口,海水鹽份較低;此外,樂安排鄰近大欖涌水塘,化淡後的食水可直接輸往水塘儲存;其次,此地遠離市區,不會影響民居。 海水化淡廠於1975年秋開始運作,每日最多可生產2億2,700萬公升水。而兩支高達123米的巨型煙囪,是當時香港最高的煙囪。 後來,由於海水化淡成本昂貴,而且從廣東省輸入的供水量已能足夠,結果海水化淡廠於1982年正式關閉。原址現時已發展成為小欖跳蚤市場。
大欖涌水塘全景,下方的水壩是副壩
行走古道覽勝景 大欖涌水塘北部的七渡河河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