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事] 深井: 香港製造 的人情味
文:余晴峰 圖:余晴峰 |







簡介:今日我們所見的工業邨,一般皆遠離住宅,與人情及生活關係不大。然而在上世紀香港製造業的黃金年代,本地曾有另一種「工業村」,在那裡廠方與居民相鄰相依,攜手開創輝煌,位於荃灣區的鄉郊深井正是一例。透過整理深井的歷史,與當地的居民對談,我們驚喜地發現該區除了燒鵝以外,更珍貴在於藏有「香港製造」這個品牌背後的人情味。
深井原本只是一條位於海邊的客家小村,據當地傅姓原居民所言,從高處俯瞰,可以看見深井之地位於山脈之間的凹陷處,如同一口深邃的水井而得名。及至1920年代青山公路落成,連接九龍深水埗至新界上水之間的各地,深井作為公路上一個重要的節點,一躍成為發展的焦點。 1933年,知名印籍商人律敦治(Hormusjee Ruttonjee)在深井設立香港啤酒廠,以附近的溪水生產本地啤酒,打響深井工業化的重要一槍。之後九龍紗廠、嘉頓、美國聯合碳化等公司先後在深井設廠,當地遂成為工業重鎮。 豈止燒鵝那麼簡單 今人皆以燒鵝為深井象徵,甚至認為深井只有燒鵝。其實當年流行的說法是「飲啤酒、食燒鵝」,即啤酒在前,燒鵝在後。箇中原由在於,啤酒廠在1948年轉讓至菲律賓生力集團,後於1968年開始舉行導賞團,帶遊客參觀生產過程的同時,也讓大家品嚐啤酒、欣賞海景。行程之吸引,不遜於鼎鼎大名的青島啤酒廠,直接令深井成為旅遊勝地。既有旅客往來,自有膳食需求,深井燒鵝於是乘此機會揚名香江,慢慢成為深井名片。儘管如此,在當地老居民的角度,提起深井的味道,終究首推釀酒時散出的麥香與槐花香,其次可能是嘉頓麵包與餅乾的芬芳,那種植根於嗅覺神經的記憶,是抹去不了的。
1.航拍深井,由遠至近分別見到青嶼幹線、嘉頓麵包廠、私人屋苑群(昔日曾為香港生力啤酒廠、九龍紗廠及永備電池廠)、屯門公路及深井村╱2.深井原本有不少禾田,但隨着屯門公路的落成,山下的農耕活動皆消失了╱3.《村梭深井:回憶紀行》展覽的舊照,展示當年深井的啤酒導賞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