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瓦罕走廊 阿富汗古絲路廊道
文:汗斯 圖:汗斯 |


簡介:在阿富汗東部,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兩國崇山峻嶺夾峙下,瓦罕河在群山間切出了一道河谷,形成了一條穿越帕米爾高原的捷徑,這就是「瓦罕走廊」。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這片區域成為華夏與外邦交流的重要通道——高僧法顯、玄奘曾沿着它西行求法;大唐名將高仙芝曾率輕騎經此滅小勃律國,重開絲路;馬可孛羅也是穿過這條走廊走向中原,覲見了元世祖……千百年來車輪滾滾,轎輦不息,無數僧侶、商賈綿延不絕地行走在這條道路上。
瓦罕走廊大部分的道路都是沿着帕米爾高原上的河谷蜿蜒前進
瓦罕走廊地圖
瓦罕走廊又稱阿富汗走廊,呈東西走向,長約300公里,南北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也不過75公里,貫穿整個阿富汗東部地區,把阿富汗巴達赫尚省和中國新疆連接在一起。
塔吉克斯坦
查克瑪沁湖
阿富汗
霍羅格
克什米爾 (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
噴赤河
蘭格爾
漢杜德
伊什卡希姆
伊什卡希姆村
諾夏克峰 7,485米
瓦罕河
薩哈德.波洛格
西爾村
卡蘭巴山口
巴羅吉勒山口
蘭加爾
布扎伊貢巴德
查克瑪沁湖
克克拉去考勒峰 5,554米
帕米爾高原
塔什庫爾干
明鐵蓋達坂
吉德拉爾
巴基斯坦
瓦罕走廊前塵往事
瓦罕走廊自古就是中亞地區的交通要道,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中國稱其為蔥嶺。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開拓到這裡,直至清末,瓦罕走廊都是屬於中國管轄範圍。18世紀末期,沙俄和英國劃定阿富汗與俄國邊界時,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緩衝地帶」,也就是今天的瓦罕走廊。
公元前327年
來自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中亞、南亞的時候,通過瓦罕走廊到達印度西北部,征服旁遮普。
公元399年
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沿絲綢之路西行,從瓦罕走廊進入印度。法顯在《佛國記》一書中描述這一段路程時寫道:「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准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公元661年
擊潰西突厥汗國的唐高宗設立鳥飛州都督府,管轄瓦罕走廊,治所在今阿富汗東北部薩爾哈德屬於安西大都護府治下。
公元629年
唐朝高僧玄奘赴天竺那爛陀寺取經,途中經過瓦罕走廊。玄奘花了七天七夜穿越這條走廊,河流沿線山頂上矗立的古堡曾令他驚嘆不已。時至今日,一些古堡仍聳立在噴赤河對岸塔吉克斯坦境內。
公元747年
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滅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的吉爾吉特),重新打通絲綢之路,隨後這一帶又被興起於西南亞地區的大食國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吐蕃佔領,從此唐朝的疆域退出這
一帶。
公元前100~200年
瓦罕走廊成為連接中國和地中海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商人們攜帶中國絲綢、波斯白銀、羅馬黃金和阿富汗巴達赫尚地區開採的天青石沿途進行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