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 潮汕 春節大「鬧熱」
文:胡炎松、沈綿鉞、朱潔盈 圖:黃松輝、吳奕生、張聲金、沈綿鉞等 |









簡介:農曆新年將至,說到迎春接福氣氛最熱烈的,不得不提潮汕地區,其春節傳統習俗和慶祝活動比較完整地留傳下來,包括遊神賽會、鬧元宵、跳火堆、鑼鼓標旗遊行、英歌舞等,這種氣氛熱鬧又喜慶的大場面,潮汕人就稱為大「鬧熱」。今年不妨到潮汕地區中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揭陽,行彩橋、摸石獅,欣賞壯觀的喬林煙花火龍表演,感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濃厚新春年味!
水上蓮花――揭陽
揭陽與潮州及汕頭,並列潮汕三大地級市,普寧市、揭西縣等亦歸其管轄。揭陽歷史悠久,至少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先民聚居,秦漢時的古揭陽就是今日潮汕故土,至宋朝時設立揭陽縣。因旁有榕江,地多榕樹,市中心被稱為榕城,有「水上蓮花」、「嶺南水城」、「海濱鄒魯」之美稱。
處處「營老爺」
潮汕人把神明稱為「老爺」,「營」在潮汕方言中有來來回回的意思,形象化地表現了潮汕人每年將廟宇裡的「老爺」用轎請出來,再按預定路線在村內來回巡遊的盛況。由初一開始,整個正月的各村各鎮都會「營老爺」,迎神隊伍氣勢浩蕩,包括少女標旗隊及鑼鼓隊,規模大的還有舞青獅、英歌舞等隊伍。還有驚心動魄,又令人期待的祈福儀式——跳火堆!
潮汕過年習俗知多點
除夕時,家家戶戶都會貼門神、對聯及春聯。香港多會貼「福」字,潮汕地區則喜歡貼 「春」 字,代表春回大地,萬象更新,還巧借「春」在潮汕話中諧音「剩餘」,有年年有餘之意。然後全家「圍爐」食年夜飯,品茶守歲到子時,放鞭炮迎新年。
至於拜年禮節,潮汕有句俗話:「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可見潮汕人拜年,上下有序,親疏有別,所行禮俗互不相同。拜年所用吉祥語有:新年甲想,新年乖大、事事如意,以及家庭幸福,錢銀充足。正月初一是跟家中長輩拜年和祭祖,而初二則是「走仔日」(外嫁女日),已出嫁的女兒帶着丈夫兒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年,食過中午飯後,在晚飯前便要趕回婆家,這是出嫁女兒孝敬父母的表現。初三是「窮鬼日」,打掃雜物送窮鬼;正月初七,人日食韭菜、春菜、芹菜、蒜等「七樣羹」,祈禱家人平安。
迎神落天的遊神賽會
潮汕民間相信,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是「老爺上天」,要向玉皇大帝滙報一整年的工作,正月初四是「老爺落天」,老爺完成一年述職報告後,落天繼續開展新一年工作,所以必須以隆重儀式熱烈歡迎,所以就有了「營老爺」的巡土安境的謝神祭祀儀式,亦慢慢發展為現在的遊神賽會。
遊神,即「營老爺」,就是將神像從廟裡請出來在村中巡遊,隨後諸神老爺會供奉在祠堂內,成為臨時「老爺宮」,接受村中善男信女燒香拜祭祈願。「遊神」一般在農曆正月、二月進行,期間又會迎來元宵節,有些地方會把遊神及遊花燈結合起來,場面更為熱鬧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