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非遺] 蟳埔簪花
文:陳平 圖: |









簡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的蟳埔村,因「蟳埔女簪花圍」而聞名全國;早在2008年,「蟳埔女習俗」就被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遺保護項目。簪花,這顆千年前種下的種子在多元文化的滋養下生長、綻放,讓世界看見了它的美。如今,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許多遊客慕名前往泉州,體驗這「流動的花園」。「海風千萬里,不如花開四季簪。」這個春天,你簪花圍了嗎?
文化交融 海洋韻味
翻開史志,蟳埔村坐落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北岸,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許多遠洋商船的出發地,擁有近千年歷史。在那「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時代,無數海外客商僑居於此,帶來了原籍地的文化、服飾遺風,在長久居住、往來中漸漸融入當地。
早在唐代,人們就有在頭上簪花來裝飾髮髻的習慣,到了宋代,連男子也開始在頭上簪花。由於海洋文化的影響,相傳,蟳埔女簪花圍與宋元時期阿拉伯、中亞一帶的風俗有緊密聯繫,「頭上簪花圍、身披大裾衫、下着寬腿褲、耳戴丁香墜」的穿戴習俗,正是當時特定環境下中原文化與當地海洋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也是原生態漁女習俗留存的體現。在福建,蟳埔女與惠安女、湄洲女並稱為福建的「三大漁女」;五彩繽紛的簪花圍承載她們的情感與歷史記憶,也成為了泉州獨特的文化名片。
層層疊疊 繁花滿頭
精湛的泉州蟳埔簪花圍技藝流傳久遠,被譽為「東方古老的髮飾藝術」。傳統簪花圍主要由髮髻、花環和象牙笄3部分組成,有時還會用各種金鈿、金釵等飾品裝飾。梳簪花圍時,先將茶油或蘆薈汁輕抹於頭髮上;接着以耳尖為界,把頭髮分為前後兩部分,先將後半部分頭髮紮成馬尾狀,再梳理前半部分的頭髮;隨後將前後部分頭髮擰成一股,繫上紅頭繩,螺旋着盤成一個同心圓髮髻,並使用22至24厘米的象牙笄或塑料筷子固定。
梳好髮髻後,就進入「簪花圍」的環節。簪花師會先用麻線將新鮮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環,呈同心圓造型圍繞着髮髻,少則1、2環,多則6、7環,再在花環外圍插上單束的應季鮮花、絹花或塑料花,花圍便簪好了。泉州當地的蟳埔女偏好紅色、黃色、粉色等鮮艷的顏色,而隨遊客的到來,花朵的配色也不拘一格。花苞、花蕾、鮮花層層疊疊,圍繞着髮髻,排列精巧;髮髻中心,橫插着的象牙笄一頭小而圓,一頭粗而方,整體呈錐形或長扁條狀,顏色潔白溫潤,配上滿頭鮮艷的鮮花,美麗之餘,更體現了蟳埔女特有的樸拙、淳厚。
「今生簪花,來世漂亮」
「今生簪花,來世漂亮」,這是流傳在蟳埔村的一句話。對蟳埔女來說,美麗不僅僅在於髮飾和容貌,還有內心的「漂亮」。平日生活勞作、出海打魚,她們會簪上鮮花,希望用這樣的美麗為生活增添色彩;而在每年農曆正月廿九日,蟳埔村的大型民間活動——天香巡境上,蟳埔女們更會簪花盛裝出席,恭迎媽祖神轎,祈願出海勞作的家人平安歸來。
海風輕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