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細說] 一宴定江山鴻門宴
文:香巴拉 圖: |
簡介:在楚漢相爭的風雲歲月裡,留下了眾多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幕鴻門宴更成為扭轉楚漢江山的生死飯局。鴻門宴從此成為「暗藏殺機」的比喻。司馬遷筆下的鴻門會,把緊張氣氛和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而這場刀光劍影的宴會,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縣新豐鎮鴻門堡村。
《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一會的背景,時值公元前206年,沛公劉邦率軍攻破關中。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沛公入關後,與秦民約法三章,並派人駐守函谷關,以防項羽進關。當時項羽正向關中逼進,得知劉邦攻陷關中,一怒之下攻陷了關隘,並推進至戲水之西。劉邦當時與其軍隊處壩上,項羽兵力40萬,劉邦只得10萬。項羽從謀士范增之計,在鴻門設宴,企圖借機殺掉劉邦,於是上演了一幕鴻門宴。
鴻門宴.不懷好意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天下本來就沒有免費午餐,飯局也不能隨便去,飯局座次尊卑有別。未開飯,司馬遷已先講排位,寫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一向以來,朝東為尊,朝西為卑,其次是朝南,以向西為最卑。當年項羽就在左方尊位。與尊位相對的最卑位坐的是劉邦手下張良和樊噲。坐北朝南的「第二次位」為項羽亞父范增,前來「謝罪」的劉邦只好坐「第三次位」。
飯局實行分餐制,項王、范增、劉邦、張良一人一案,分餐而食。不過,「醉翁之意不在酒」,劉邦、項羽這次要吃的當然不是飯而是「江山」。司馬遷沒有記載他們吃甚麼山珍海味,唯一提過的是賜予樊噲的斗酒彘肩(豬肘)。吃到一半,見飯局形勢不妙,劉邦當然不能等到飯後甜點,有機會便要借故逃走,廣東話裡的「借尿遁」(借故如廁而秘密逃走),正救了漢王劉邦一命!
一場飯局豈止救了劉邦,也注定了各自的「政治前途」。雙方謀臣苦心經營,針鋒相對,其實各懷心事。作為亞父范增明知「奪項王者必沛公也」,特意設鴻門宴剷除劉邦,宴上多次示意項羽行動,剛愎自用的項王卻沒有聽從;偏偏劉邦那邊的張良趁項莊舞劍欲殺沛公時立刻出外找救兵,趁劉邦借故如廁時讓他立即離開,並單人匹馬代他向項王解釋,送上玉斗謝罪。鴻門會真是一場鬥智鬥力的政治騷,也可看成是今天職場角力的最佳寫照。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借鴻門一宴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他三次舉起所佩玉玦,示意項羽發令,但婦人之仁的項羽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