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在加拿大的革命足跡
分享:
|
受到1857年到1863年間尋金熱吸引,大批華人離鄉背井來到加拿大西岸謀生。從1881到1885年更有萬多名華工因國內生計困難,來到加拿大參與興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早期加國華僑飽受主流社會欺凌及歧視。因此他們靠鄉情地緣聚居於市中心邊緣或火車站附近,建立起10多個自給自足的華埠。而連接這些東西岸華埠之橫加鐵路長達4千公里,車程需近6日。
孫中山在1911年(辛亥年)就是利用這條有華工參與興建的鐵路,用82天時間走訪加拿大多個華埠,為反清革命籌得11萬加元經費。所以他說:「華僑是革命之母」。今日在加國東西兩岸5大華埠裡,仍然可以找到2個中山公園及5個孫中山銅像,反映華僑社會對國父之懷念。
其實,在晚清使用過橫加鐵路訪問加國華僑,又跟孫中山有關的歷史名人還有3位。他們是李鴻章、康有為和梁啟超。
歐美鐵路與華工
從1833年開始,歐美國家陸續廢除奴隸制度。當時適逢工業革命,各國均爭先興建跨國鐵路來促進人流與物流,一時難找足夠勞工來應付這些浩大工程。晚清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很多生活在通商口岸的年輕人被迫往海外謀生。
歐美政府乘機以低廉的工資聘用華工,他們冒着生命威脅,於惡劣條件下先後築成巴拿馬運河鐵路(Panama Canal Railway,1850-1855年,又稱死亡鐵路,因平均每公里有10名築路工人意外死亡)、美國橫貫大陸鐵路(Transcontinental Railway,1863-1869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1881-1885年)及全球最長的西伯利亞鐵路(Trans Siberia Railway,1890-1904年)。華工對前3條鐵路之貢獻在近年已廣被肯定,只有俄羅斯仍然否定鐵路華工的付出。
孫中山、李鴻章、康有為、梁啟超
在加拿大的活動足跡
孫中山走訪加拿大5大華埠
4月30日,滿地可致公堂邀請孫中山演講,兩日內籌得5,700元,連同在多倫多募捐所得之300元,湊足6,000元電匯香港濟急。2日後,孫中山離開滿地可前往美國紐約。
1911
4月25日孫中山抵達多倫多,進行演說及募捐工作。4月27日黃興帶領的廣州起義失敗,200餘人逃至香港,極需接濟援助,多倫多致公堂向銀行按款,電匯一萬元往香港。之後,孫中山轉往滿地可。
3月31日,孫中山往阿伯達省卡加利向華僑募捐,因華人數目不多,捐款有限,加上廣州起義急需經費,孫中山立即轉赴東部大城多倫多。
孫中山第二次往加拿大,2月6日由美國西雅圖乘火車抵溫哥華,入住華埠片打街,聯繫華僑,成立籌款局,發行債券,籌募革命軍費。之後轉往域多利,向華僑挨户勸捐,並游說致公堂抵押物業借款應急。
1904
康有為第三次到加拿大,在溫哥華遠郊夏理遜溫泉區休養。
1903
康有為學生梁啟超抵溫哥華,成立維新會,對華僑狀况進行調查,著有《新大陸遊記》。其後創立全加第一份華文報紙《日新報》。
1900
康有為獲邀會見加國總理,乘火車往渥太華。
1899
維新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流亡海外,4月7日抵域多利,為避清廷追殺,隱居煤島。6月成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保皇會)。其後移居溫哥華,擴大保皇會在華埠的影響力。
1897
孫中山首次往加拿大,向華僑宣傳革命,籌募軍餉。7月11日乘郵輪Numidian號抵滿地可,13日乘火車往溫哥華,18日到達,20日轉訪卑詩省首府域多利,與僑領低調接觸。8月2日乘Empress of India 前往日本橫濱。
1896
李鴻章從美國赴多倫多,參觀加拿大工業博覽會。之後轉乘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火車往溫哥華,9月14日抵埗後獲華僑搭起牌樓歡迎,並與僑領會晤。短暫停留後,乘搭Empress of China郵輪回國。
首位乘坐橫加鐵路的清朝欽差大臣
歷史上雖未有孫中山與清朝重臣李鴻章正式會面的記載。但早在1894年,當時年僅28歲的孫中山已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改良主義救國。但因當時李鴻章忙於甲午戰爭,以及嫌孫中山年輕,所以沒有對他作出正面回應。
1896年李鴻章出使訪問歐美八國,到達倫敦時,接到加拿大域多利(Victoria)華埠中華會館要求在加國設領事館,同時交涉移民入境稅事宜。李鴻章曾聞加拿大風光明媚,而跨國鐵路之建成,足以作為中國建設借鏡。故此決定訪問美國東岸後,取道加拿大歸國,避過當時極度歧視華人之美國西岸。
1896年9月7日李鴻章原本計劃從美國乘渡輪經尼亞拉瓜瀑布(Niagara Falls),訪問滿地可(Montreal)及渥太華(Ottawa)後,再坐5日火車到溫哥華(Vancouver)。可惜在離美入加前,因健康問題改變行程,直往多倫多(Toronto),參觀了當時極具規模的加拿大工業博覽會(Canadian National Exhibition),然後乘專車往溫哥華。當火車經過中部省份緬尼吐巴(Manitoba)及沙斯喀徹溫(Saskatchewan)一望無際的麥田,李鴻章稱羨不已。但他可沒留意到加拿大在嚴限華人入境同時,卻以免費耕地政策(Dominion Lands Policy)吸納了62萬歐陸移民。
為歡迎欽差大臣,近6,000名美加西岸華僑在溫哥華搭起牌樓迎駕。李鴻章於9月14日抵埗後,隨即在中華商會接見僑領。他本來準備翌日乘船訪問位於溫哥華島的加國最大華埠域多利,但因遇上大霧兼身體疲倦,只在船上應酬一番後就轉乘Empress of China郵輪回國。
有傳李鴻章因年老遠行,攜帶了中國轎及棺材同行。文獻記錄有一名叫温安邦的武官奉命特往溫哥華迎迓,會商機密要事。但未知此與孫中山同月於倫敦被清廷密探綁架扣押案有關。
晚清政府無能,也不認識華僑潛在影響力。所以加國華僑未獲任何入境稅回應。清廷亦延至1908年始於渥太華設立總領事館,以及在域多利建立首家華僑公立學校。
1.李鴻章是唯一訪問過歐美國家的清廷高官╱2.李鴻章乘坐回國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郵輪Empress of China,亦接待過歐洲皇室橫渡太平洋╱3.美加西岸華僑在溫哥華碼頭築起巨型牌樓歡迎李鴻章到訪╱4.李鴻章訪問溫哥華時,華洋市民均想一睹身在馬車上的李鴻章的風采╱5.每年在多倫多舉行現稱CNE的展覽會,百年前已是個吸引逾十萬人之大型科技博覽會
低調首訪加拿大
經過多方奔走,孫中山認為要推翻君主,建立共和始能拯救中國。1896年李鴻章訪英後不久,被清廷列為革命亂黨的孫中山於倫敦遭滿清密探綁架扣押。他脫險後在1897年7月11日乘郵輪Numidian號到當年加拿大最大商埠滿地可,考察加國政制及準備向華僑宣傳革命。但清廷僱用London Slaters' Detective Association偵探社全程跟蹤。故此傳說在整個船程中,孫中山未有在甲板上露過臉。孫中山到滿地可後,入住碼頭附近的阿比恩酒店(Albion Hotel),兩天也沒有跟華僑直接聯絡。
7月13日孫中山以偽名Y.S. Sims乘火車往溫哥華。18日到達,住在杜邦街(DuPont Street)(現稱Pender Street,片打街)的華人循道會(The Methodist Chinese Mission)。 7月20日他轉訪卑詩省首府域多利,亦寄宿於當地華人循道會。據密探記錄,孫中山在上述兩地都曾與僑領低調接觸過。後來得知沒有清廷官員同期出發,孫中山復用真名於8月2日乘Empress of India 前往日本橫濱。
1.孫中山1897年首訪滿地可時入住離華埠頗遠之Albion Hotel╱2.孫中山從倫敦乘Numidian郵輪到滿地可,全程遭清廷僱用洋探監視╱3.孫中山1897年首訪域多利時寄宿之華人循道會外貌╱4.1910年卑詩省內陸甘露市(Kamloops)洪門慶祝會所揭幕遊行一景╱5.早期加國華埠少見孩童,能與洋童合照更罕有╱6.孫中山1911年與溫哥華的同志合照。前排右一為溫哥華《大漢報》主筆馮自由
啟動華僑力量
戊戌變法(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失敗後,維新派領袖康有為被清廷緝捕,只好流亡海外。在日本短暫停留一段日子後,1899年4月7日康有為抵加拿大域多利避難。當時僑領李夢九安排他寄居華埠。因康有為提倡形同英國之君主立憲制,獲英政府暗中支持,要求騎警保障人身安全。康有為為躲避清廷的密探追捕暗殺,曾輾轉遷至溫哥華島主要渡輪碼頭施華茲灣(Swartz Bay)對出的煤島(Coal Island),建立一個中國庭園式的「廖天室」隱居。
康有為有兩張王牌,一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另一是帶有光緒皇帝御書的「衣帶詔」(密詔),受到年長及富有的華僑熱烈歡迎。他乘勢於6月在域多利成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簡稱保皇會)第一個北美分會。3個月後康有為移居溫哥華,擴大影響,並許諾成功後會論功行賞。康有為同時發現海外的洪門勢力龐大,所以亦游說洪門中人加入保皇會。
1900年3月康有為獲邀會見加國總理,乘火車往渥太華,沿途讚嘆洛磯山的奇麗風光:「逾落機大山,千峯積雪,長松覆地:鐵路轉殼曲折,循山逾澗若長蛇。凡經雪架山洞八十餘,澗橋無數。俛瞰碧湍,與雪峯相映,光景奇絕……煙波洲渚,浩渺微茫,石阜長松,連續千里。此地殆中原所無,亦地球所少
見也。」
同年6月中國發生庚子之亂。溫哥華保皇會發言人溫有金(加國首名土生華人)向當地報界稱保皇會打算派華僑軍打擊義和團,言之鑿鑿。事實上從1899往後10年,加國華埠幾乎全為保皇派天下。溫哥華保皇會先在1903年自置大樓,總部亦於1905年在域多利建成。當時全加共有12個會址,會員逾7千人 。
康有為高徒梁啟超在1902年開始跟孫中山有來往,使保皇派的康有為大為不悅。1903年梁啟超抵溫哥華後另立維新會,對加拿大華僑狀況進行調查,著有《新大陸遊記》。他慨嘆當時華埠三多:賭博、吸毒、嫖妓;更稱大部分來加華人旨在偷渡美國,而協助偷渡者竟然是華商,每名偷渡客要付200美金賄金。
梁啟超旅加期間,創立了全加第一份華文報紙《日新報》,一度壟斷華埠的輿論。1906年同盟會出版《華英日報》抗衡。次年致公堂亦開辦《大漢報》,但影響力有限。
康、梁二人的女兒皆嫁華僑。為支持保皇派活動,她們由1903開始在域多利、溫哥華及美國多個華埠成立婦女改革協會。
1904年,康有為第三次訪加,他與梁啟超的分歧更為明顯,一氣之下退至溫哥華郊外的夏理遜溫泉區(Harrison Hot Springs)休養。1906年,清朝憲政改革失敗,光緒也在1908年駕崩,維新運動徹底落幕。失去了目標,加上翌年保皇會的投資(振華)公司內部有嚴重利益衝突,導致保皇會分裂和衰落。
1.康有為首訪加國時在域多利拍攝的照片╱2.保皇會曾獲加國各地華社熱烈支持。圖中間上為光緒皇帝,右邊為康有為,左邊為梁啓超╱3.域多利華人傳譯員李夢九(後排右二)助李鴻章收集僑社資料,獲清朝一品賞戴花翎。後來他亦助馮自由入境辦報╱4.域多利保皇會總部大樓毗鄰華埠首間廟宇(譚公廟)╱5.今天僅存的梁啟超(中)訪加照片。左一為加拿大首名土生華人溫有金
孫中山三藩市脫險
孫中山從1897年首次訪加及康有為游說洪門中人加入保皇會的經驗所得,認識到洪門對海外華人社區的影響力很大,所以在1904年決定在檀香山(Honolulu)入閣,獲封為「紅棍」當家。他成立的同盟會亦開始向洪門滲透,灌輸革命意識。
同年3月,孫中山攜帶偽造的夏威夷出生證,離開檀香山前往三藩市。因行前曾告訴西報記者,令清廷總領事獲悉,遂向美方告密。3月11日船抵三藩市,孫中山被海關羈押。他寫信請致公堂協助,聘請律師上訴。致公堂抵押樓房籌款,以500元擔保孫中山外出。孫中山前後被羈留17天始獲自由。
孫中山二訪加拿大
孫中山認識到加拿大洪門的影響力。1909年派心腹馮自由做溫哥華《大漢報》主筆,鼓吹革命,反對保皇。保皇會的《日新報》主筆梁文興繼而向馮挑戰,彼此來回200多次,為兩黨最持久之文宣戰。
1910年9月,孫中山覺得「美洲各埠近日革命思潮初至,銳氣方新,且人數逾十萬」,計劃再赴北美。1911年1月31日他致函溫哥華致公堂,表示有意來加籌募革命軍費,獲覆歡迎。
1.孫中山抵三藩市被扣留時的美國海關檔案照片╱2.早期洪門為地下組織,以布質腰憑作會員證,不輕易示人。今天洪門會證上之圖記,據說源自孫中山年代╱3.孫中山於1911年3月5日用大漢公部信紙從溫哥華向國內同志匯報籌款進度╱4.孫中山訪多倫多時入住的King Edward Hotel,現仍屬四星級酒店
加拿大洪門
傳說鄭成功於康熙年間在台灣創立洪門,旨在反清復明。1863年,加州礦工黄深貴在卑詩省北部淘金鎮巴克維爾(Barkerville)首立洪順堂,這比加拿大建國歷史還要早。洪順堂的木屋於1868年燒毀後重建,1882年改稱致公堂。致公堂是少數非以血緣或鄉緣作連繫的海外華人互助團体。早期加拿大致公堂支持維新派,後來協助孫中山向華僑籌募革命經費。1882到1922年間,加拿大洪門有60多個組織,會員達2萬人,差不多是當時華僑人口的半數。
孫中山二訪加拿大
溫哥華
Vancouver
開始籌募革命經費
溫哥華區現居華人約47萬,擁有北美第二大面積的華埠。早期溫哥華華埠受盡主流社會欺凌,於1887及1907年遭遇兩次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暴亂。而在1912市政府要擴闊片打街(Pender Street),將一家華人商店地皮裁到僅1.5米寬。店主一氣之下聘請名建築師築起世界最窄之商業樓宇Sam Kee Building,三層分租成十三家華人店舖。
今日站在片打西街(West Pender Street)8號的Sam Kee Building外北望,就能見到孫中山住過之洪門大樓。該大樓東邊面對的即為《大漢報》原址片打東街1號及活士酒店(Woods Hotel)。而Sam Kee Building背後的卡路街(Carrall Street)521號的林河西總堂,就是當年保皇會大樓。至於屬現代海外中國庭園建築代表作的中山公園,也只離咫尺之遠。1911年2月6日,孫中山由美國西雅圖(Seattle)乘火車抵溫哥華,入住卡路街412號的活士酒店(現稱賓夕凡尼亞酒店,Pennsylvania Hotel)。翌日,假片打東街124號高升戲院(現已改建為辦公大樓)演說。孫中山在場出示革命軍金幣債券,鼓勵聽眾購買,以資助革命經費。
2月9日,致公堂在片打西街3號北京酒樓(Pekin Chop Suey House)設宴歡迎孫中山,同時「開檯」(即召集大會)吸納新會員。隨後數日,二三千人冒雨出席孫中山在上海里(Shanghai Alley)554號醒僑戲院(1947年燒毀)及高升戲院宣揚「籌款革命說」的演講。晚清加拿大西岸華僑以戶外工人階級為眾,冬季多返華埠寒休。所以聽講人數之多出乎孫中山意料之外。
當時清政府懸紅20萬元通緝孫中山。故此孫中山在轉訪域多利時,致公堂聘用了要員謝秋,保護孫中山往加拿大其他華埠勸捐。為進一步顧及安全,孫中山重返溫哥華後就住在片打西街3號洪門大樓內傳說的「密室」。他在大樓附近「周耀初影相館」拍的人像照流傳至今。今日洪門大樓已易手改建,頂樓密室陽台依然,讓遊人仰望。而大樓西邊的露磚牆,即當年孫中山首訪時暫宿之華人循道會(The Methodist Chinese Mission)遺址。(見P.116圖3)
1.孫中山1911年再訪溫哥華時入住剛開幕不久之活士酒店(Woods Hotel)╱2.現改稱為賓夕凡尼亞酒店(Pennsylvania Hotel),外貌依然╱3.現在的林西河總堂,即當年保皇會大樓。兩旁建築物已被1947年大火燒毀╱4.溫哥華保皇會大樓(中)1906年外貌╱5.1912市政府要擴闊片打街(Pender Street),將一家華人商店地皮裁到僅1.5米寬。店主一氣之下聘請名建築師築起世界最窄之商業樓宇Sam Kee Building╱6.Sam Kee Building現貌╱7.孫中山本想在加拿大以公債籌募革命經費,但收效欠理想
開始籌募革命經費
溫哥華區現居華人約47萬,擁有北美第二大面積的華埠。早期溫哥華華埠受盡主流社會欺凌,於1887及1907年遭遇兩次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暴亂。而在1912市政府要擴闊片打街(Pender Street),將一家華人商店地皮裁到僅1.5米寬。店主一氣之下聘請名建築師築起世界最窄之商業樓宇Sam Kee Building,三層分租成十三家華人店舖。
今日站在片打西街(West Pender Street)8號的Sam Kee Building外北望,就能見到孫中山住過之洪門大樓。該大樓東邊面對的即為《大漢報》原址片打東街1號及活士酒店(Woods Hotel)。而Sam Kee Building背後的卡路街(Carrall Street)521號的林河西總堂,就是當年保皇會大樓。至於屬現代海外中國庭園建築代表作的中山公園,也只離咫尺之遠。1911年2月6日,孫中山由美國西雅圖(Seattle)乘火車抵溫哥華,入住卡路街412號的活士酒店(現稱賓夕凡尼亞酒店,Pennsylvania Hotel)。翌日,假片打東街124號高升戲院(現已改建為辦公大樓)演說。孫中山在場出示革命軍金幣債券,鼓勵聽眾購買,以資助革命經費。
2月9日,致公堂在片打西街3號北京酒樓(Pekin Chop Suey House)設宴歡迎孫中山,同時「開檯」(即召集大會)吸納新會員。隨後數日,二三千人冒雨出席孫中山在上海里(Shanghai Alley)554號醒僑戲院(1947年燒毀)及高升戲院宣揚「籌款革命說」的演講。晚清加拿大西岸華僑以戶外工人階級為眾,冬季多返華埠寒休。所以聽講人數之多出乎孫中山意料之外。
當時清政府懸紅20萬元通緝孫中山。故此孫中山在轉訪域多利時,致公堂聘用了要員謝秋,保護孫中山往加拿大其他華埠勸捐。為進一步顧及安全,孫中山重返溫哥華後就住在片打西街3號洪門大樓內傳說的「密室」。他在大樓附近「周耀初影相館」拍的人像照流傳至今。今日洪門大樓已易手改建,頂樓密室陽台依然,讓遊人仰望。而大樓西邊的露磚牆,即當年孫中山首訪時暫宿之華人循道會(The Methodist Chinese Mission)遺址。(見P.116圖3)
美加華埠餐館特色雜碎(Chop Suey)和
籤語餅(Fortune Cookies)
「雜碎」原屬廣東家常便菜,它是將不同之蔬菜及肉片等混合炒成。傳聞李鴻章造訪美國時,因吃不慣西餐,其隨身廚師便將剩菜雜燴,恰巧外國客人造訪,李鴻章以此菜招待。客人品嚐後讚不絕口並詢問菜名,李隨口一句「雜碎」。從此西方人把好吃的中國菜統稱「雜碎」。中國文史館的張伯駒先生也曾寫過《李鴻章雜燴》文,稱它「馳名國外。凡在歐美中國餐館,莫不有如此一菜」。梁啟超在他的《新大陸遊記》曾寫「李鴻章在美,思食中國飲食,到唐人街之酒食進饌數次,西人問其名,以雜碎對曰」。Chop Suey就成為西人眼中唐餐的招牌菜,而唐餐館則有被稱為Chop Suey House。
美加西餐館通常在結賬時附上小糖果,華埠餐館則會奉上微笑狀的籤語餅。而包藏在餅內之籤紙多是印上哲理預言或搖彩號碼。有說籤語餅源自日本,但也有華埠商人爭稱是他們首創,甚至因而鬧上法庭。
1.醒僑戲院1923年內貌。當年只有溫哥華及域多利華埠建有華人戲院供大型活動之用╱2.孫中山1911年在溫哥華拍的人像照流傳甚廣╱3.前洪門大樓西邊外露的紅磚,即孫中山首訪溫哥華時暫宿之華人循道會遺牆╱4.洪門大樓左上角陽台背後即為傳說中的孫中山「密室」所在╱5.洪門大樓現貌,外牆上的Pekin Chop Suey House字樣還在
孫中山二訪加拿大
域多利
Victoria
孫中山辛亥年籌款目標高達30萬加元,洪門成員對革命雖然認同,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孫中山多是空談,他們的生活亦大多困苦,所以捐助十分有限。溫哥華籌款局成立個多月,僅籌得13,000加元,而在域多利靠黃沾、馬大宗、陳秤三名彪形大漢半逼地去挨戶勸捐,所得亦未過800加元。
1911年2月22日在域多利歡迎會上,孫中山獲知致公堂會址屬自置物業,隨即萌生抵押堂所借款應急的想法。翌日孫中山在戲院里(Theater Alley)的華人大戲院演講時(1899年北美保皇會亦於此舉行成立儀式),再談「籌款革命說」,有人鼓掌贊同,但亦有人不以為然,且有人罵他為「孫大炮」。
鑒於戲院演講效果甚微,3日後致公堂召開大會,孫中山透過「散仔」(即初級會員)提議按揭借款為軍餉,一舉籌得萬元,隨即電匯至香港。域多利是當時加國最大華埠,當地致公堂是加拿大名望最高的堂口,此舉帶動了各地仿傚,只有在卑詩省內陸之甘露市(Kamloops)因堂所已負債而作罷。
據當時統計,為籌募革命經費,抵押或出售堂所的加拿大致公堂有「域多利34,000元、溫哥華19,000元、滿地可11,000元」。
域多利
卑詩省首府域多利的華埠從1858年尋金熱成立後,人口曾多達3,000人。當時除商店、住宅與廉價公寓外亦有四通八達的小巷和地下通道,包藏賭場、煙館及妓院,一度淪為梁啟超慨嘆之「三多」華埠。直到1908年加國立法禁制鴉片前,域多利更屬美加的鴉片提煉中心。有記錄指出寶多來街(Pandora Avenue)一帶曾有15家鴉片煙廠,比酒肆數目還要多。年產達9萬磅,每年為卑詩省政府進帳近15萬元稅收。
今天的域多利華埠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歷史遺跡。遊客可擠身那條狹窄、長70米之「番攤里」,想像一下當年繁忙混亂的情況。而聳立在市政廳百年紀念廣場(Centennial Square,華埠原址)上之孫中山全身銅像,展示出他當年趨步往Fisgard Street探訪同濟門後面華僑社區的神態。
1.昔日域多利華埠的番攤里,包藏賭場、煙館及妓院,梁啟超慨嘆為「三多」華埠。現在是遊客必到之處╱2.當年合法的鴉片隨處可買到(見右上角Opium一字)╱3.直到1908年禁制鴉片前,寶多來街(Pandora Avenue)一帶曾有15家鴉片煙廠╱4.寶多來街(Pandora Avenue)現貌
孫中山二訪加拿大
卡加利
Calgary
1911年3月31日,孫中山乘火車抵阿伯達省(Alberta)卡加利(Calgary)。卡加利是因1883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開通到此,在火車站北的中央街(Centre Street)發展起來。孫中山到訪時,他除住在中央街的自治領酒店(Dominion Hotel)外,主要活動均在中央街200號廣東樓(Canton Block,首座華人建設的商業大樓)進行。而翌日之週末演講亦於中央街著名的奧芬劇院(Orpheum Theatre)舉行。
因當地華僑人口稀少,致公堂未自置堂所,故此孫中山勸募共計只獲800餘元。4月3日黃興來電,正籌劃廣州起義,直接要求「於五日內籌電三萬元,否則危」。在這情況下,孫中山棄訪其他小城,直奔加國東岸大城多倫多。
卡加利
因為遠離聯繫中國之海運線,加國西岸以外的華人早期大多從事技術要求較低和經費不高的洗衣及飲食等服務行業。1892年卡加利一名洗衣華工染天花,有人借意襲擊華埠,阻嚇華人到來,導致20年後卡加利仍只有60多華人。到1909年,在鐵路南北兩邊才出現了2個以華人教會為中心的小華埠。
卡加利區現居華人約9萬。孫中山1911年曾到訪紅磚外牆的廣東樓(Canton Block)今天依然屹立。若將它與仿北京天壇興建的中華文化中心相比,可見這百年來華人社區的經濟與地位已有明顯的躍進。
1.人頭稅收據是當年加僑唯一的身份證明文件,不得遺失╱2.人頭稅於1904年已增至最高之五百加元╱3-4.仿北京天壇的中華文化中心,無論外貌及內部結構均美輪美奐,是全加華埠最奪目的建築╱5.中央街(Centre Street)以西之國民黨分部是華埠保存得最久的會所╱6.今天華埠中央街(Centre Street),毗鄰市中心商業大樓及全城地標卡加利塔(Calgary Tower)╱7.1905年舊華埠遊行一景
孫中山二訪加拿大
多倫多
1911年4月25日孫中山抵達多倫多,入住鄰近加拿大最大火車站聯合車站(Union Station)之愛德華國王酒店(King Edward Hotel)。因為廣州起義正在緊密籌備中,致公堂不許人到酒店探訪孫中山,每日三餐皆由酒樓送到房間。但歡迎會、演說及募捐工作,卻特地安排在接近保皇會勢力範圍的皇后街(Queen Street)域多利會堂(Victoria Hall)舉行。
4月27日黃興帶領革命黨攻打兩廣總督署。是日晚8時孫中山接來電報告起義失敗,死70多人,200餘人逃至香港,極需接濟援助。孫中山召開緊急會議,一致通過將多倫多致公堂堂所出售,但要3個月後才能完成交易,於是翌日向銀行按款,電匯萬元往香港。
據民國後統計,廣州起義之15萬港元經費中,過半為加僑所捐獻。所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高疊的144塊獻石中,有29塊由加拿大捐獻。據說年輕的美加華僑亦有回國參加起義,其中50餘人參加廣州起義,之後有返回美洲的。傳說一位鍾鎮漢先生就是起義生還者。他高齡90時仍在多倫多華埠擺菜攤度日。
1.早期華埠鄰近猶太人區。被歧視的華人小販會託他們出售活雞╱2.傳說孫中山在多倫多演說的域多利會堂(Victoria Hall)隸屬頗具政治影響力的宗教團體Orange Order of Canada╱3.孫中山乘坐火車的多倫多聯合車站(Union Station)當年外貌。現屬國家級重點歷史遺跡╱4.1890年代Spadina街車仍用馬拉╱5.南北兩個龍門(圖左前右後)保衛着被Spadina街車分割的華埠
1911年4月25日孫中山抵達多倫多,入住鄰近加拿大最大火車站聯合車站(Union Station)之愛德華國王酒店(King Edward Hotel)。因為廣州起義正在緊密籌備中,致公堂不許人到酒店探訪孫中山,每日三餐皆由酒樓送到房間。但歡迎會、演說及募捐工作,卻特地安排在接近保皇會勢力範圍的皇后街(Queen Street)域多利會堂(Victoria Hall)舉行。
4月27日黃興帶領革命黨攻打兩廣總督署。是日晚8時孫中山接來電報告起義失敗,死70多人,200餘人逃至香港,極需接濟援助。孫中山召開緊急會議,一致通過將多倫多致公堂堂所出售,但要3個月後才能完成交易,於是翌日向銀行按款,電匯萬元往香港。
據民國後統計,廣州起義之15萬港元經費中,過半為加僑所捐獻。所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高疊的144塊獻石中,有29塊由加拿大捐獻。據說年輕的美加華僑亦有回國參加起義,其中50餘人參加廣州起義,之後有返回美洲的。傳說一位鍾鎮漢先生就是起義生還者。他高齡90時仍在多倫多華埠擺菜攤度日。
多倫多
現在的多倫多市政廳(City Hall)是熱門旅遊點。但沒多少人䁱得市政廳大樓西邊的小公園內豎有兩個銅牌,即為多倫多華埠原址。第一個註冊在多倫多市記錄上的華人叫Sam Ching,相信他是於1878年從美國北上的華僑,在今日阿德萊德街(Adelaide Street)市中心位置經營洗衣。3年後,記錄中的華人仍只有10個,但洗衣店卻有4家。緩慢的發展間接地令華埠逃避過1904年多倫多市心大火之浩劫。直到孫中山到訪時,多倫多華人總數仍不夠1千人。
反觀今日住在多倫多的華人佔全國最多,接近63萬人。現在的大(西)華埠西鄰著名肯盛頓市場(Kensington Market)國際村行人區,東接貫通南北的士巴丹拿道(Spadina)。每逢週末兩旁擺滿華洋小販街檔,堪稱加國最熱鬧華埠。而坐落在士巴丹拿道222號之孫中山銅像連同市東里弗代爾公園(Riverdale Park,小華埠)的孫中山銅像,使多倫多成為全球首個擁有2座孫中山全身銅像的華埠。此外,建於士巴丹拿道南端的鐵路華工紀念碑(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Memorial)也是全球唯一紀念修建鐵路華工的大型紀念碑。
1.燒毀近百幢樓宇之1904年多倫多大火幾殃及當時的華埠╱2.多倫多首座孫中山像豎立在河畔公園坡頂,遠眺着東區華埠╱3.多倫多的中華門在2009年建於東區華埠╱4.華埠原址位於今天市政廳西邊的小公園一帶╱5.華埠原址的小公園內,也豎立了前英國首相邱吉爾的銅像╱6.高30呎的鐵路華工紀念碑,軒昂無遜CN Tower(全加最高建築物)
孫中山二訪加拿大
滿地可
Montreal
孫中山離開多倫多即往加國行程最後一站滿地可。這裡亦是1897年他首訪加拿大的起點和1911年再訪之終點。在孫中山離開多倫多前,滿地可致公堂已籌得300元,準備請樂隊到車站歡迎及宣傳孫中山的到來。但黃花崗起義剛敗,孫中山謝辭所有繁文縟節,說革命籌款要緊,已達燃眉之急。
1911年4月30日,致公堂邀請孫中山在聖羅倫大道(Saint Laurent Boulevard)402號二樓舉行演講,並照古禮儀式吸納新會員43人。傳說當時有人持利剪站在會場門口,凡拖清朝臣民象徵之髮辮即強行剪去,意味跟清朝劃清界線。當時滿地可華人僅逾千,但致公堂兩日仍能替革命黨籌得5,700元。孫中山再將在多倫多募捐所得之300元,湊足6,000元電匯香港濟急。
2日後孫中山離開滿地可前往美國紐約,仿傚在加國的方法於美國多個華埠籌募革命捐款。
1.早期加拿大的華僑生活困苦,只有富裕家庭才可以上影樓拍照╱2.滿地可向來嚴管屋宇外形,所以難辨華埠街道外觀╱3.在告示板掛上捐獻芳名及金額為洪門傳統╱4.今日加國洪門民治黨接納其他黨的黨員加入,但其核心組織達權社則只許經審核及無他黨籍的民治黨員加入。原意在防止國民黨(同盟會)滲入╱5.1897年孫中山首訪加拿大時的滿地可華埠照片。圖中地段已被發展改建╱6.華埠最古老的樓宇,由巴黎聖母院建築師於1826年設計。現為永興隆麵廠╱7.豎立四方的牌樓是用來劃清華埠界線,防止滲透式發展
孫中山離開多倫多即往加國行程最後一站滿地可。這裡亦是1897年他首訪加拿大的起點和1911年再訪之終點。在孫中山離開多倫多前,滿地可致公堂已籌得300元,準備請樂隊到車站歡迎及宣傳孫中山的到來。但黃花崗起義剛敗,孫中山謝辭所有繁文縟節,說革命籌款要緊,已達燃眉之急。
1911年4月30日,致公堂邀請孫中山在聖羅倫大道(Saint Laurent Boulevard)402號二樓舉行演講,並照古禮儀式吸納新會員43人。傳說當時有人持利剪站在會場門口,凡拖清朝臣民象徵之髮辮即強行剪去,意味跟清朝劃清界線。當時滿地可華人僅逾千,但致公堂兩日仍能替革命黨籌得5,700元。孫中山再將在多倫多募捐所得之300元,湊足6,000元電匯香港濟急。
2日後孫中山離開滿地可前往美國紐約,仿傚在加國的方法於美國多個華埠籌募革命捐款。
孫中山的加拿大猶太保鏢
出生在波蘭的猶太裔人馬坤(Morris Cohen)在倫敦長大,19歲移居加拿大愛民頓。好打不平的他與當地華僑熟絡,甚至加入同盟會。1911年在僑領推薦下,他從卡加利開始追隨孫中山走遍美加多月,成為臨時護衛。之後,同盟會請他暗購軍火。民國成立後他更在愛民頓參加訓練討伐袁世凱的義勇軍。1922年他遠渡重洋到中國,再任孫中山近身保鏢。由於他的中文名字叫馬坤,兼善用雙槍,故有「雙槍馬坤」外號。
滿地可
具有377年歷史的滿地可要到1825年才有首名華人紀錄。首家華人洗衣店於1877年在Craig Street啓業,24年後,數目已達888家。1911年,孫中山再訪滿地可時,華人洗衣店更劇增至1,335之數,僱用八成當地華人。無怪有老華僑自嘲以「西醫」(四邑話洗衣諧音西醫)為業。
雖然無主流勞工肯在冬季拿着8磅重熨斗於37度攝氏的乾衣室內工作12小時。滿地可所在的魁北克省政府仍於1900年加徵華人手洗衣店牌費50元,引起華人店主群起抗議,部分更因拒交牌費而被控入獄。
滿地可現居華人約9萬。魁北克省嚴管法語及歷史建築物外形,所以滿地可華埠除中、法、英三語共用同時,樓宇也極歐陸化。這個獨特華埠在四方均豎牌樓來劃清地界,並設有行人商業區。位於行人區中心之中山公園孫中山銅像,像永恆地與在這裡的華人共存。
加僑成立討袁義勇軍
民國成立後,治安依然不靖。有熱心華僑於1914年在域多利及沙斯喀徹溫Saskatchewan(現仍屬加國空軍主要訓練地區)成立航空學校,並購置3部飛機,協助訓練義勇軍。1915年加拿大國民黨分部更組織了200多人的海外華人討袁敢死先鋒隊,集中於愛民頓訓練。
義勇軍中有兩位同鄉兼結義兄弟黄惠龍和馬湘。馬湘曾任1911年孫中山訪美保鏢。他們1916年隨義勇軍往中國後就留下來,成為著名的孫中山「左龍右馬」兩副官。
1.1912年致公堂在de la Gauchetière舊址揚旗結彩慶祝孫中山任大總統╱2.孫中山1911年到訪過的致公堂舊址現仍屹立de la Gauchetière行人區內。圖右頂樓露台門窗依稀可見致公堂三字╱3.華人洗衣服務極受主流社會歡迎,連漿粉廠外牆廣告亦以華人形象作標榜╱4.主流社會到1930年代依然以髮辮來描繪華人
結語:
孫中山1897與1911年兩次到訪加拿大,所得效果不同。1897年華僑思想保守,多不贊同革命主張。故此他只能低調依靠教會友好,未能建立重要關係。1911年他重臨,戊戌變法掀動華僑的愛國情懷,加上廣州起義,更激發洪門中人及廣大華僑的熱烈支持,在艱難的日子仍然慷慨捐輸,甚至以實際行動,回國參加革命,付出了生命,證明了孫中山所言:「華僑是革命之母」。
鳴謝:
中國洪門民治黨總主委 鄭炯光
中國洪門民治黨主委 譚兆欽
溫哥華中華會館理事長 姚崇英
John Reid ( Montreal法文資料搜集與審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