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水
分享:
|

上世紀60年代初,本地人口逾300萬,水塘的儲水本已不足應付食水需求,只能「望天打卦」靠降雨維持供水。無奈1963年香港遇上大旱災,雨量遠低於正常水平,儲水庫幾近「乾塘」。政府唯有實施制水,由起初每日供水3小時,到後來每4日才供水1次,每次4小時。供水來臨一刻,每戶都盡開水喉儲水,高樓層戶因水壓不足,水抽不上來,此時便會向下層大喊:「樓下閂水喉呀!」然而,「儲得一滴得一滴」,又有多少戶會禮讓而閂水喉?鄰里間為此常出現爭執。
不少住戶選擇到街喉取水,加上住寮棚木屋的人沒自來水供應,亦是依靠街喉供水,因此便出現「水桶陣」奇景,滿街都是膠桶、鐵罐、水煲、花瓶甚至痰罐等盛水器皿,排隊的人群因搶位而對罵或動武時有發生。「撲水」人龍中不乏小孩身影,代替為口奔馳的父母,揹着年幼弟妹默默輪候,為的是將巨大的水桶盛滿水再擔回家。
苦等4天才取水1趟,儲到的水當然極珍貴,不少家庭用洗臉的水洗腳再洗地,用洗菜水淋花,用洗衫水沖廁。男士索性剃光頭,女士剪短頭髮,務求「洗少啲」;家居煮食多用罐頭,吃蘋果代替刷牙;學校取消體育課減少學生洗澡;政府關閉公共球場浴室及公共泳池。 旱災影響市民生活,亦重創經濟,多個行業減產或停產,20萬工人遭減薪。
酷熱缺水也加劇疾病蔓延,1963年6月,香港出現一宗霍亂個案,不足半年內已急升至逾百宗。 為解燃眉之急,港府與廣東省達成共識,安排油輪從珠江區運載食水來港,加上不少商船供水,旱情始逐漸緩解。1964年4月,港府進一步與廣東省簽訂協議,翌年3月起輸入東江水。另一方面,港府決定興建大型水庫,包括於1968年啟用的船灣淡水湖和1978年啟用的萬宜水庫;並斥巨資建成1975年啟用的海水化淡廠。長年困擾本地的水荒問題終得以徹底解決。
過去半個世紀食水供應穩定,但隨着社會急速發展,全球用水量不斷上升,加上極端天氣影響,食水短缺問題再度敲響警號。唯有齊心節約用水,才能確保這珍貴資源的持續供應。
輪水爭執 1959年
水桶陣 1960年